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科幻文学研究步入成熟期
“最牛老师”袁腾飞:我…
胡适点评新文学名家:周…
《失乐园》作者渡边淳一…
文学写作硕士甫跃辉:作…
文学要关注民族儿童的思…
儿童文学作品不要总是炒…
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最…
莫言:文学终究会和昆曲…
小猫叫小狗跳是儿童文学…
最新热门    
 
文学不是“养”出来的

时间:2010-6-5 11:03:26  来源:甘肃日报

  湖南省一个30岁的年轻人李晓敏,最近因为一部军事长篇小说《遍地狼烟》而受到媒体关注。李晓敏以“菜刀姓李”为笔名在网上写作的《遍地狼烟》,几个月内网络点击超过3000万,先后有数家影视公司及出版社抢购该小说版权。目前,该小说的纸质版已面世,影视改编权则签约浙江横店影视制作公司。难得的是,作者是个因家境贫寒,高中未毕业就出外打工谋生的民间写手,一直生活在“体制外”,一切都得靠自己努力。

  民间出高手,我一直这样认为。像李晓敏这样的以“小草”姿态开花结果的“草根”写手,我还可以说出许多。他们没有人们通常所说的“正式工作 ”(即有编制、旱涝保收的),主要收入来自码字。所以,他们必须每天不停地写,不停地向媒体投稿。这些人当中业绩较好的,稿费收入不比一般的工薪阶层差,一年弄个十几万元很正常。比起许多生活在体制内、靠财政供养的“专业作家”来说,他们不但收入高,成果也大得多——甚至,我认为,他们中的许多人,真实水平也比许多“专业作家”高得多。

  面对这些“草根 ”写手,我感到,对他们来说,文学是“逼”出来的。他们承认“文章为稻粱谋”,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他们必须多写;为了能发表,他们必须正视市场,认真地写。于是,数量多、质量高的作品就这样被他们“弄”出来了。他们虽然坦言写作就是为了稿费,但他们的作品已不仅仅是只能赚稿费。

  为稻粱谋,也是可以“谋”出好作品的。把文学“逼”出来,未尝不可。

  与李晓敏们不同,我还认识一类作家,他们也是业余的,但他们有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他们写作完全与金钱无关,在他们看来,文学是“闲”出来的。

  这个“闲”,不是闲得无聊的闲,因为这类作家们其实并不闲,他们甚至担任社会要职,每天不是开会就是出差,忙得不可开交。这个闲,是闲情雅趣的闲,因为他们的心里装着文学,所以,再忙也有这份闲心。这类作家,对写作纯粹是一种宗教式的精神追求。正是因为用了心,所以,他们忙里偷闲,往往也能写出好东西。

  文学可以“逼”出来,也可以“闲”出来。但是,文学不能“养”出来。

  说到“养”文学,中国的读者可能就来气了。全国算起来有多少拿财政工资的“专业作家”啊?某些“专业作家”拿着财政全额支付的工资,不用上班,没有写作任务,一年下来,除了参加某些单位组织的“采风活动”,写几篇疑似记者的通讯稿的“作品”,也不见他弄出别的什么。与广大“草根”写手们比起来,他们在数量、质量上都差得远。“草根”们的作品,遍地开花,各种报刊都爱用,而某些“专业”们的大作呢,除了内定的报刊,若自由投稿的话,不知成活率几何?

  看看当今文学,由“专业作家”们写出来的、受读者欢迎的有多少?即使是某些获大奖的作品,也是评论圈叫好、读者不买账。关键的原因,我看就是因为这些作家们拿着旱涝保收的工资,没有市场的后顾之忧,所以基本不考虑读者的需求。一家报刊如果不考虑读者需求是要倒闭的,一个作家不考虑读者需求为何不能下岗?

  养作家不如养作品。把作家推向市场,把钱省下来对真正受欢迎的作品进行重奖,也许,“著名作家”比“著名作品”多的现象就可望扭转为著名作品比著名作家多。

  李伟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