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金中都遗址考古发掘复工…
考古人员在秘鲁发现450…
浙江省旧石器时代考古摆…
邙山陵墓群相继发现重要…
别让考古队成“救火队”
广东南海I号和南澳I号推…
2009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
甘肃近年重大考古发现:…
中国的水下考古初具规模…
曹操高陵等入围“全国十…
最新热门    
 
考古狂人揭石龟与《山海经》中轩辕氏身世之谜

时间:2010-6-7 9:11:07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内,我们这里因这类原因消失的遗迹已经达到30%,所以必须得有人来关注、保护。”

  -业余考古爱好者的尴尬

  但是要让张骏伟考古成果被世人承认,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许是他没有显赫的身世、学历、学术背景和业余考古爱好者身份的原因,他曾经不下五十次地给考古研究所、鞍山市委、市政府、市文化局等相关单位投递他的考古研究成果材料,都杳无音信。

  几年前的一天,当他好不容易将一个省级考古单位的著名专家请到鞍山海城析木镇姑嫂石村大石龟旁,请他对这里的神秘符号做出鉴定时,那位专家的一句话却让张骏伟差点气晕过去:“这有什么!你怎么证明这些符号不是你刻的。”“我为什么要刻这些符号!这方圆100多公里的范围内几千处符号,我刻的过来吗!”这个经历让张骏伟至今想来还情绪难平。

  -文并摄影/本报记者 奚宇鸣

  -记者手记

  不愿谈及所受磨难

  不想扫了别人面子

  张骏伟本人极不愿意谈及他在数十年考古历程所遭遇的那些磨难——觉得有些“丢人”,也不想多说他在向各级政府和考古权威部门投递自己的考古成果时所遭遇的冷遇——不想扫了别人的“面子”。

  当所有的专家、媒体记者、考古爱好者随着他在荆棘丛生的山梁、沟壑中穿行,很快就汗流浃背、筋疲力尽后,当张骏伟如数家珍般向人们讲述关于《河图洛书》、关于《山海经》与现实发现的种种奇妙联系时,一切的一切,都能让人强烈感受到这个东北汉子的执着与担当。如果张骏伟的考古成果还算个成果的话,那么当这一考古成果被社会承认之时,是否应是张骏伟成材之时。

  -专家观点

  石刻专家刘卫东

  应扶持民间考古

  深深痴迷史前文明研究的北京石刻博物馆石刻专家、研究员刘卫东对张骏伟的考古研究与发现有着很高的评价。

  6月1日,在辽宁海城深山里的析木镇姑嫂石村大石龟旁的考古现场,刘卫东表示,张骏伟发现的石窝、石龟和神秘图案,从形状特点及石材的风化程度判断,应该创造于四五千年甚至万年前,因此很有研究价值。张骏伟提出的这些石窝、石龟和神秘图案代表了原始住民对宇宙星辰的初步认识,或者是认为“凹穴”代表女性生殖器,属于母系氏族崇拜,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且这里的这些符号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应和红山文化有某种关联。回北京后,他会争取用先进仪器对石窝进行断代。

  刘卫东说,张骏伟的考古经历的情况具有普遍意义。一方面仅靠国家现有的文物单位进行文物保护力量显然不够,需要民间的力量加以补充,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业余的文物保护力量和考古结果又不被重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有些文物保护管理者意识上存在问题,二是我们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科学,缺少针对性。

  “民间的力量不可以自行挖掘地下文物,但是民间力量应该可以从事文物的市场调查,可以参与文物的普查。事实是,改革开放后,已经把文物的保护推向了市场,只有动员、依靠社会上的所有力量,实行官民共保,才能使我们的古代文化遗存得到最及时有效的保护。”

  -朋友评价

  他骨子里是个粗线条的人

  王文,鞍山市检察院机关党委书记,张骏伟中学的同学,也是工作后一个企业的同事。因有私家小车,而被张骏伟经常“抓差”,既出车,又当“司机”。时至今日,在她的印象中,张骏伟不像现在这样显得有些温文尔雅。“他骨子里是个粗线条的人,有着军人的作派”。

  对考古他简直达到了痴迷的状态。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帮助他,主要是因为他现在已经没车了,我有车,一有事,他就让我帮他出车。一开始我们也不理解他,认为也不是学考古的,能行吗?他的考古成果,也多次给一些领导、专家看过,很长时间不被认可。可他的精神让我们感动,认为他一定能行。

  他一直咳嗽得很厉害,可他就不愿去医院。到底是什么毛病?也无法确定,朋友们都劝他去看看,他就是不去,仔细一问,他是担心一旦查出是什么病,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可总是这样也不是个事呀!去年他还做了心脏支架手术。

  迷上考古后,需要经常上网、写文章,他就跟人借钱买了电脑。不会打字,他就找来小学一年级汉语拼音表从头开始学,夜里觉都不睡地突击学习,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