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端午节不等于粽子节 专…
南京中山陵“申遗”工作…
“申遗”路上的“抬轿人…
网络情人节“富二代”受…
“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谈如何做好公选“申论”…
浅谈古代“策论”与当今…
最新热门    
 
从重“申报”到重“管理” 文化遗产保护酝酿转折

时间:2010-6-15 11:54:12  来源:新华网
化遗产的责任”;后者则表明“文化遗产保护是广大民众的共同事业,只有当地居民倾心地、持久地自觉守护,才能实现文化遗产应有的尊严”。

  保护文化遗产还需去“功利化”

  单霁翔说:“与当年相比,如今的数量的确翻了百倍、千倍。但今天,没有必要担心列入保护的文化遗产数量太多,和全球人类的共同需求相比,和我们子孙后代的需要相比,在我们居住的蓝色星球上,可供选择保护的文化遗产已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因此,应争分夺秒地既为当代,更为后代,把更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抢救下来,列入保护之列。”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观念还需要转变。“我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各地政府在申请文化遗产之前,在准备数据、材料时非常积极;一旦申请成功、完成政绩以后,便陷入了无人管理的状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

  文化部部长蔡武在苏州论坛上表示,城市面貌加速改观为人们带来工作、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化的失落、历史遗迹的消失、千城一面等诸多城市结构性和功能性的衰落等问题,从而使城市生长、文化传承、居民幸福的链条出现了明显的断裂。“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势必影响城市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尤其是要慎谈利用。对于世界遗产,国外谈得较多的是保护,不谈或者很少谈利用,而在中国的经验里,是不仅要保护,还要利用。所谓‘充分保护适度利用’,但真的要做到这一点太难了。我们仍在不断尝试。希望这次论坛所带来的成功经验、前瞻理念和研讨成果能有所帮助。”南京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竟说。   

    记者蒋芳、蔡玉高、孙丽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