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不雅地名改不改?“臭毛…
广州老地名消失近两千个…
“文明桥”复名“风流桥…
山东为水浒故事申遗 两…
《红楼梦》出现多处南京…
试论陕北方言地名词语的…
贵州荔波县名被抢注“商…
“改地名热”的冷思考
地名也是文化遗产 不要…
最新热门    
 
改地名能“拉动内需”,发展旅游?

时间:2010-6-18 12:23:23  来源:文汇报

  某些策划专家声称改地名促进了旅游发展,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际并无根据。面对这样的鼓动声浪,地名主管部门应该依法办事,严把地名审批关,不能迎合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或屈从于现实利益,不能随意破例

  地名就是地名——一个特定的、有明确范围的空间的名称,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一个地方或一个地域范围的识别标志,因而应该尽可能保持稳定。这本是常识,也是地名使用的惯例,但近年来刮起了一股更改地名之风,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地名并非不能改。比如由于中国领土辽阔,地名众多,免不了会出现同名的情况,如果全国出现同名县,一省出现同名城镇,一市出现同名道路,一县出现同名乡,必定会造成很大麻烦,因此需要更改。又如,少数从古时延续下来的地名含有对少数民族或邻国的侮谩蔑视,有的地名是外国列强势力入侵的产物,当然需要改换新名。但近年来的改地名,却是出于其他原因。

  改地名能“拉动内需”、发展旅游?

  一是借行政区划改变而刻意改名。有些地方行政区划变化频繁,县改为市,市又改为区,还不时调整辖境。本来,政区的通名(县、市、区等)改了,前面的专名不必改,辖区的主体不变,专名也可以不变,但一些地方热衷于改名,非用一个新地名不可,以至当地居民刚适应一个地名,又得用另一个新地名了。有的一味“复古”,却不考虑这个古地名与今天的辖境已完全不同。有人说,改地名可以“拉动内需”。的确,改一个地名必须新刻很多公章,制作很多新招牌和标志,印许多新文件袋、信笺信封、办公材料,重制很多证件,重编很多电脑程序,或许还能增加多少个就业岗位,甚至养肥多少承包商,但这与劳民伤财何异!

  一是用辖境内某一旅游景点的名称取代原地名。这样做的理由据说是为了发展旅游,打景点牌能吸引来更多游客。其实,一个著名景点,特别是全国闻名的景点,绝不会被所在地的地名所掩盖,绝大多数游客不会不知道这个景点在哪里,或者到了当地还不知道这个景点。相反,用景点名称取代当地地名,反而可能增加外来游客的不便。如黄山市(徽州在1987年改名黄山市)的驻地在屯溪,离真正的黄山景区有数十公里。于是无数外地游客走错地方,而本地人却继续沿用原来的地名。交通部门怕引起纠纷,只能在列车或航班的到达地点“黄山”后括注“屯溪”,比不改还麻烦。

  改名之后失去的往往是历史文化

  被改掉的地名大多已使用数百年、上千年,连接着许多历史事实、人物、典故、文艺作品、民间传说,随着这些地名的消失,很多内容甚至已经不为当地人所知,或者虽然知道这些内容却不知道就发生在自己的家乡。如徽州始置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一直是当地的州、路、府的名称,有800多年历史。徽州的消失,意味着与这个地名有关的文献和史料将越来越鲜为人知。

  某些策划专家声称改地名促进了旅游发展,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际并无根据。从表面看,有些地方在改名后游客的确增加了,旅游收入的确提高了,但这是旅游产业本身发展的结果,并不能说明究竟有多少效益是来自改名,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份有说服力的分析报告。相反,并不乏改了名后旅游并无起色的例子,却被这些专家刻意回避了。

  “官运财运”难道要靠改地名讨“吉利”?

  还有些地名虽然至今尚未改成,但鼓动的声浪一直没有停歇。如此鼓动,都是出于功利。如河南新郑,有人想改名轩辕,自然想以此巩固“黄帝故里”的地位;而要将石家庄改名西柏坡,无非既想借重“红色旅游”,又想摆脱“全国最大(村)庄”的说法。更离谱的,有人以骆马湖谐音“落马”为由,要求改称“上马湖”,完全将地名当成了祈福辟邪的工具。这些企图之所以受到抵制,是因为多数人还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如新郑本来就是一个有2700多年历史的地名,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有确切年代可考、还在使用的古地名之一。放弃它而改用一个有争议的新地名,究竟会带来什么好处?石家庄作为一个省会城市的名称已有几十年,试问国内外还有谁真将它当作村庄?至于听到“骆马”就想到“落马”的,恐怕只有贪官、愚官,如果“官运财运”能随着“吉利”的地名而来,人类社会岂不太简单了!

  面对这样的鼓动声浪,地名主管部门应该依法办事,严把地名审批关,不能迎合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或屈从于现实利益,不能随意破例。

  葛剑雄(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教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