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非遗保护将配套优惠政策…
保护非遗,需要科学态度
南京认定首个非遗生态保…
调查:从端午节“打包”…
中国非遗保护逐步迈入全…
南京中山陵“申遗”工作…
警惕“非遗”申报走上功…
中国“非遗”保护让更多…
非遗产业化如何避免山寨…
北京市每年补贴市级非遗…
最新热门    
 
“非遗”让黄河号子受到重视

时间:2010-6-19 11:13:00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和李富中见面前,我只知道他是黄河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见面之后才得知,他还是黄河河务局下辖旅游公司的负责人。但初次见面,晒黑的脸庞和粗糙的手指让人感觉他更像是扑腾在治黄一线的老河工。

  “我在黄河一线干了20多年,因为我的情况可能特殊一些,可以算是出身‘治黄世家’吧。”李富中感叹,每每提起黄河,他都会有一种难以按捺的激动。作为几代河工的子孙,李富中1981年走上治黄岗位时,祖父李建荣不仅手把手地传授他抢险技术,更是语重心长地教育他:“公家人在工作岗位上,应该首先干好工作”、“抢险很危险,但对国家有用,你必须得学。”

  在媒体的报道中,李富中是黄河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另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人。

  1999年,李富中担任焦作市黄河工程局局长。走上领导岗位的李富中,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常年在治黄一线,学会了、了解了很多的治黄抢险经验,这些东西也是黄河人的精神财富,也得把它们传承下去。”

  众所周知,黄河抢险历来是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头绪繁琐的一项工作,一旦黄河发生险情,抢险工地就会立刻成为繁忙的“大舞台”,如何让参加抢险工作的各部门负责人一步到位,李富中总结了“抢险工作流程图”。“抢险时需要从其他单位、其他部门抽调人员,有了这张图,不管是哪个单位抽调过来的,看了这张图,就立刻知道自己该到哪个单位去报到。”李富中说,这张图大大提高了抢险效率,受到了河务局领导的表彰。

  李建荣是黄河上有名的老河工,曾独创了“风搅雪”、“埽工堵口”等多种黄河抢险技术。为了将这些经过实际检验的治黄技术流传下来,李富中组织队员,并请来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将“风搅雪”、“埽工堵口”等抢险技术拍成影视资料。

  在孟州的黄河岸边,有一个以治黄为主题的游园,里面砌了十面堤墙。“黄河大堤一般有十种堤墙,什么样的河道、什么样的土质用什么样的堤墙最为合适,我们在堤墙旁作了说明。”在李富中的理解中,尽管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但老河工们遗留下的很多治黄经验、技术不能失传,他所做的一切,就是将这些传统的经验、技术保留下来,以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后来的治黄人。

  为了把治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李富中做了很多工作,但最让他满意的就是黄河号子。

  拍摄影像资料,让黄河号子传承下去

  “祖父把黄河号子教给我后,说我喊号是合格了,但他会的黄河号子并不全,黄河号子都是口口相传,还有很多号子需要去搜集整理,确定号种和号词。”李富中回忆说,1993年,自行车伴着李富中,业余时间里他东奔西跑,文化馆、图书馆、戏校都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字典、词典成了随身携带的必需品。“跑了快一年,终于把号词问题解决了。一些弄不清楚的问题也通过走访老河工弄明白了,比如一个没有号头、有点摆花架子表演的号子被我起名叫‘花号’”。

  黄河号子是黄河人的精神财富,为了把这种遗产更好地继承下去,李富中决定把搜集整理的黄河号子做成影视资料,永久地保存下去。

  李富中的想法得到了祖父李建荣和很多老河工的支持。已经90岁高龄的李建荣担任拍摄组的首席顾问,当地老河工董全修、胡太法等人亲自到拍摄现场指导喊号。

  “当时非常担心啊,一些老河工年纪都70岁了,有的都八九十岁了,当时天气炎热,万一有个闪失,那就麻烦大了。”李富中说,但参加录制的老河工都非常高兴,在他们看来,能把这些文化遗产留下来,付出再大的辛苦都值得。

  1999年6月中旬,录制工作在武陟县的黄河岸边拉开了序幕,为保证安全顺利拍摄,李富中安排了医护人员,同时为降低老同志的表演强度,将原来的两班增加到三班。“老河工们热情高涨,没有一个叫苦喊累的,当时拍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号词,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号词都记不清了,武陟的崔诒智、吴根印老人和孟州的刘吉安、刘良起、孙法明老人都为了号词绞尽脑汁,后来听老人们的家人说,有的老人晚上说梦话还在背诵号词。”李富中回忆说。

  随着录制的进行,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由于拍摄经验不足,录好的带子有的没有声音,有的画面不理想,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号词。由于黄河号子号词都是口口相传,不少号词有的失传,有的相互矛盾。为了彻底弄清楚这些古老的号词,李富中把节假日、星期天几乎都派上了用场。几年时间里,李富中往返于郑州、沁阳、武陟、孟州之间,走访老专家、老河工、老硪工。“先大致划个范围,找一些老河工座谈,把搜集整理的号词进行梳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