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专家:河北平山水帘洞人…
专家:抵制低俗要从文艺…
古籍专家:《记事珠》是…
奢侈品披上文学的外衣 …
收藏专家:“专家”搅局…
阎崇年悬赏案涉公共利益…
专家建议重庆故宫文物南…
国家文物局专家质疑曹操…
中国社科院考古专家详解…
西安举办公众考古活动 …
最新热门    
 
专家评《闪着泪光的事业》:走进生活的文学最感人

时间:2010-6-23 12:04:16  来源:人民日报

  专家热评长篇报告文学《闪着泪光的事业》

  走进生活的文学最感人

  6月11日,本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作家蒋巍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闪着泪光的事业——和谐号:“中国创造”的加速度》,文章见报后,在读者之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6月22日上午,《闪着泪光的事业》长篇报告文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铁道部、中国作协的有关领导张研农、米博华、高晓兵、高洪波、仲呈祥及部分在京的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会议。大家就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中国报告文学的现状与责任,以及文学如何表现时代、反映生活等话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作品是对中国铁路尤其是中国高铁发展历程的全景记录,更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改革创新伟大精神的衷心礼赞

  《闪着泪光的事业》刊发后,铁路系统的读者反映,这篇作品展示了中国高铁取得的巨大成就,描绘了中国铁路的美好前景,增强了铁路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铁道部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高晓兵谈道,《闪着泪光的事业》发表后,在全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在铁路系统干部职工中引起了强烈共鸣。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文明进步的时代,也是各种矛盾凸显的时期,更加需要相互理解、共建和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担当,共同肩负起责任和使命。这篇作品的成功,充分体现了人民日报社的政治担当,始终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对铁路发展一直给予关心和呵护,为铁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体现了中国作协和蒋巍先生的社会担当,建立在对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共同理想基础上,怀着对铁路人的真挚情感,写出了中国铁路负重爬坡的艰辛努力,写出了铁路人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勇于创新,勇于超越,永不停步,苦干实干拼命干的奋斗精神,更写出了普通劳动者的风采。他们是支撑铁路事业发展的脊梁,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同时,我们也感到铁路人要有更大的担当,以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为动力,激发广大干部职工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和谐铁路建设中去,坚持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把中国高铁建好、管好、用好,引领世界高铁发展,早日实现我国铁路现代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文艺报主编阎晶明认为,这是一篇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报告文学作品,有气势,有激情。作者通过对铁路领导者、科研人员和工人们的生动描述,高扬了我们民族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伟大精神。关于铁路,多年来人们听到的更多是责难,而这部作品从宏观和大局的角度,全面生动地介绍了中国铁路人在巨大压力下所创造的英雄业绩,对于促进全社会理解铁路、支持铁路,对于促进社会和谐,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这篇作品深入重大建设工程,描写了许多最基层的优秀工人形象,让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产业工人仍然是共和国的伟大脊梁。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评论家李炳银说,作品中关于“引进消化再创新”中大国博弈的描写非常生动,同时又发人深省。作者没有沉醉于中国领先、世界第一的业绩,而是充分肯定了国外同仁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强调了当今时代和平、发展、合作的主流,正确表达了一个大国的胸怀和虚心向各国学习的精神。这是有大局意识和大局眼光的,符合我们国家提倡促进社会和谐、世界和谐的基本态度。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认为,这些年来,中国铁路尤其是高铁的发展速度相当惊人,与铁路人的艰苦奋斗、无私付出密不可分。作品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准确地抓住了中国铁路“铁人”、“铁军”、“铁律”的闪光之处,形象展示与诠释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何以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产生。铁路人展现出的这种精神,恰恰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

  作品表现的高铁精神,对于其他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大家认为,这篇文章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它不仅仅书写了中国高铁的发展进程,记录了高铁人默默奋斗、勇攀高峰的艰辛历程,而且在于它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留下了具有纪念意义与标杆意义的重大作品。它所展示与弘扬的时代精神,对于现代化建设、乃至于与民族的复兴,都具有重大意义。

  评论家丁临一说,近些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一些媒体往往故意放大生活中的负面因素,以求吸引眼球,提高点击率。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慢慢影响到人们对生活的判断。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