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占卜 >> 八卦 >> 正文
金融危机带给了我们什么
关于金融危机的18个为什…
从金融危机看乳业危机
汉语是世界最先进的语言
10年内全世界爆发一场世…
警惕:“世界钢铁工厂”…
为“中国有能力领导世界…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发挥…
江永女书:世界上唯一的…
金融危机:美国自导自演
最新热门    
 
世界金融危机根源及解决办法

时间:2009-9-8 20:36:07  来源:风水网
展还要靠出口拉动。缩减社会福利、加大政府投资发展的房地产业、汽车工业和高等教育产业化等,形成被老百姓戏称的新三座大山,所造成的危害和严重后果,大家都心知肚明,这里就没有必要再一一叙述,其中高等教育产业化已经被决策者表面上完全放弃。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根本解决只是将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矛盾延迟转移到现在而已。可以这样讲,中国目前正面临双重的经济危机: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中国应对目前经济危机的根本解决办法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向加快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与之相配套的土地政策调整、基层政府机构改革。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向加快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里所阐述的工业、农业是广义的工业、农业。中国13亿人口,人均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农村人多地少,在城市就业不足,历来的知青上山下乡、待业青年、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等都是就业不足的表现,以上这些状况是在相当长时间内都不会改变的基本国情。结合我国国情,中国经济要走精耕细作的田园式有机农业和高效、高附加值工业的道路。现在事实已经证明,靠强征土地、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缩减社会福利和剥削劳工来发展低水平、低附加值工业的城市化道路走不通,工业淘汰部分过剩的产能,向农业转移劳动力,势在必行。城市大量企业倒闭和农民工返乡,市场经济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在发挥调节作用了。所以说,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
    中国农业生产走精耕细作,提高单产的田园式有机农业道路,既能解决大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又能为所有中国人提供安全放心的绿色有机食品,还能增强国民体质。或者开拓国际高端有机农产品市场,工业化的今天,瑞士的手工手表在全世界畅销,对我们就是很好的启示。在国际竞争中,农产品我们没有成本和资源优势要靠品质竞争。石油农业(农业机械化)必须依靠大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等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效率,但其代价是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难两全两者只能选其一。大家都知道,散养自然生长所生产的肉蛋产品,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对农作物,化肥提供的营养并不全面,同样的田间管理施用有机肥和少量化肥的农作物比单纯大量施用化肥的农作物抗病性强、产量高和质量好,在北方苹果和葡萄的对比试验中效果很明显,不用仪器肉眼就可看出来。施用有机肥农作物抗病性强就可减少农药的使用,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农业为中国人提供绿色有机食品,国民体质的增强就能增加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减少对药品的依赖,减少不知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也会减轻了医保体系的压力。甲型H1N1流感、萨斯(非典)、不断变异的禽流感、手足口病、口蹄疫、蓝耳病和疯牛病等的发生和传播应该为人类敲响警钟了!
    现在中国农业已经变成粗放式的业余农业,外出打工倒变成农民的主业和主要收入来源。大部分农村的水利设施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造成雨水少则旱,雨水多则涝靠天吃饭的局面,农田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的土壤贫瘠、板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在国际贸易中屡起争端。在收获季节,不少地方农民焚烧秸秆所产生的浓烟竞影响交通。实际上,人造有机肥、改良农田土壤和农村水利等基础建设都需大量的劳动力。所以说目前为止农村并没有真正的剩余劳动力,现在所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业投入不足、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不合理价格体系和政策误导所造成的,粮食和肉食生产的大起大落就是很好的证明。2007年猪肉价格的大幅波动实际只是三农深层次问题的简单重复,不过因为猪蓝耳病爆发有所加剧罢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策今后还会重复发生粮食、肉、蛋、菜的价格大幅波动。
    农业是基础,中国崛起中华民族腾飞和参与国际竞争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市场经济下高效、高附加值的工业体系,我们竞争优势在综合国力上而不是各项人均指标。把国家比喻成一个大家庭,工业象男人主外,农业象女人主内,收益共同享有,工业要真正来反哺农业。
    中国经济走精耕细作的田园式有机农业和高效、高附加值工业的道路,食品安全、每年春运、农民工子女教育、社会治安和社会就业等问题可迎刃而解。对中国13亿人口,农业也要发挥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世界经济不景气时将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固定在农业生产上。世界经济需求旺盛时,再向工业和城市转移部分劳动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