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占卜 >> 易经 >> 正文
沈万三居所是沈厅?——…
沈万三生于何年?——沈…
沈万三为何迁居周庄?—…
沈万三犒军之谜——沈万…
《易经》“八卦”
毛泽东如何用易经八卦打…
思想界的章鱼——伪自由…
中国——民族体还是文明…
《黄子诗会》——答不文…
赤裸的民族——汉民族文…
最新热门    
 
易经——金融风暴下的陶瓷企业变易与化生之道

时间:2009-9-8 20:04:49  来源:风水网
刺激的状态,并将这些刺激资讯连结到内部各处,进而做出适应环境改变的决策与行为。根据美国“财星”杂志统计,美国五百大企业,五十年后仍列于榜上的不到百分之十。许多企业的兴起是时势造英雄,破败也是时势所致。亦即,在景气或产业好时,不明就理的投资成功,在景气或产业转坏时,也不明就理的断羽而归,成败完全不明所以。但很多老企业家的名言都是:“以前就是这样干起来的,为什么现在不可以!”这话已经注定企业要最终失败的命运。因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某些企业家没有“易经”的思想,完全以过去“成功经验”为经营理则,更何况现代世代交替,景气兴衰的循环间距却因科学与技术的突飞猛进而在急剧缩小,就以08年为例,从兴旺(过热)到紧缩再到现在需要去刺激,短短一年就经历了三次交替的变化,所以“处变不惊”的企业最终的结局必然是与旧时代一起走入历史,最后不知应变革新的企业家还要发生“时不我与”或“天欲亡我”或“政府的政策错误”……等等罪归于人的怨天尤人之慨,亦徒枉然矣!   要知道任何产业都有它在不同地区的盛衰期,譬如传真机大量取代了邮递,e-mail又大量取代了传真机,手机简讯又大量取代了e-mail;又如平版印刷完全取代铅字印刷,电脑打印又完全取代平版印刷,电子出版又大量取代印刷出版 。又譬如数据摄影机兴盛后,其实也宣示底片冲印的业务正面临严重的挑战 ,但基于一般民众旅游娱乐活动的大增,其业绩冲击在一时之间不但没有显著下降 ,反而有增无减,所以令业者不察觉危机已在发生;但有警觉心的业者 ,则早就在增加列印数位相片的业务。所以当景气不好,旅游活动大幅降低,传统业者感受业绩突然递降,而苦思如何因应时,却已经无法与早就数位化并争取到固定客户的业者竞争了。又譬如在这一波石油危机及金融风暴之下脚踏车业务逆势红火,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脚踏车业者皆是如此,而是只有那占有品质优势的企业在扩充生产罢 了。因此,从以上三种现象来看,我们总结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只会固守本业及现状的企业,其实正是处在随时被新的技术与产业,竞争业者逐出场外的状态。企业长青之道,唯有仿照太极与八卦不断化生的原理,不断随着变化的局势拓展新的产业领域、新的产品领域、新的市场领域、新的经营理念、新的管理技术、新的人才……不断的新陈代谢,才能长久维持企业的生命,而其实这些代谢警讯都是事先就发生征兆,危机也不是骤然而至,只是企业家在企业到了一定规模后就产生自满、守成的心态;或到了一定规模后,反被过度的繁复行政流程所钳制;或因为过去变革的失败与无效而产生那种一朝被蛇咬终生怕草绳的失败经验的否定,也正因为这三个因素造成企业走入生命循环的衰退期而不自知,因而最终造成对事物反应迟钝,丧失当初的创新生命力与挑战勇气。所以企业面对09年这种变局 时,我们坚信也只有投资于变革的行列,不断化生,才能保持企业生命巅峰。   易经之名为“易”,历来多认为是因为“变易”之故,如“系辞”说天地因为阴阳的关系相推而产生变化;后代的孔颖达“周易正义”则说,“易”就是变化的总名,改换的殊称;“周易乾凿度”认为“易”有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五层意思;变易在中国原是重要的宇宙观与民族性,没有变易无以生天地万物,没有变易无以继往开来,与“易经”有密切关系的“太极”理论便说明,天地之生成,是因为“无极”静极思动,所以产生。值此,就企业的经营管理应用而言,最简单的就是我们前文所述的“变革”观念,本篇幅就以延续前文所提建陶企业可以采行的方向及项目来做个详实介绍:   以往的经济与管理学家都主张企业的成长是企业生存的不二法门,似乎说企业一定要不断持续扩充规模,但从“易经”的精神来看,“乾”卦的“亢龙有悔”说明位于高处进退不得时的窘迫,因为这种只能进不能退的扩张,只会造成愈来愈沉重的负担,终有压垮巨龙的一天,所以企业不必要以“大”为发展策略;一般而言,就现在经济与管理学家的研究企业发展的途径有两种:一为后向一体化及前向一体化的垂直整合,二为水准一体化的水平整合,而从策略的形态来看其途径又可区分为第一,内部管理发展型策略,第二,外部门交易扩张型策略。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