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占卜 >> 八卦 >> 正文
沈万三居所是沈厅?——…
沈万三生于何年?——沈…
沈万三为何迁居周庄?—…
沈万三犒军之谜——沈万…
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炸出…
美日印军演欲对中国“东…
中国男色的花开花落
中国第一部男色电影
中国仁义的富商从古至今…
网友坦言中国联通WCDMA…
最新热门    
 
中国——民族体还是文明体?

时间:2009-9-8 20:37:50  来源:风水网

2009-5-15  王铭铭

        如不少学者指出的,“nation”或“民族”,及其连带物“nationality”(“族籍”)、“nationalism”(“民族主义”),是近代欧洲的产物;“民族”被想象为古老的,但它却出现于相当晚近的阶段。“民族”的这一历史谱系,直到20世纪末才随着诸多相关著述的翻译,而得到国人的认识。此前,前辈通常只是“自然而然”地运用这个概念,即使追溯过它的“词根”,也未探问它的近代性,他们谈论“民族”,径直地出自于一个问题意识:那些单独或合在一起欺负我们的小国,为什么居然有那么大的能量,能使我们这个“天下”丢起面子来?1895年“甲午战争”,大清败于“倭寇”,使国人内心阴影重生,产生某种“文化自觉”。为了自救,他们从想到“洋夷”的工业力量、宪政和教育,接着想到“犬羊小国”内部的社会凝聚力(即所谓的“群”)。“洋夷”内部的“团结”源于何处?不少前辈得出结论,认为那来自他们的民族精神。在他们看来,一个国家,要在近代世界谋得生存空间,缺乏民族精神,那是不可能的。自此以后,“民族”概念总是伴随着“强国”概念不断涌现于我们的脑海中。
        
        然而,恰如“民族问题”这个词组自身所表明的,“民族”在19世纪末以来的中国向来是一个“问题”。假如整个中国真的成为一个近代欧洲式的“民族”,那么,“民族问题”,也就不会存在于国内,而只会作为相对于近代工业帝国主义而言的“亚洲民族觉醒”问题而存在了。而近代中国的历史,走的却又不是这个方向。
        
        国人一度怀抱造就一个强大“民族”的愿望,在理想上,有些倾向于想象一个“纯粹的华夏共同体”的存在,认为这才符合近代欧洲(以至日本)政体模式,而现实上,如他们所知,“纯粹的华夏共同体”,因有排他性,故无法联合更广泛的“民族”来实现“强国”理想。费孝通先生于1988年总结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意象(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华夏出版社,2004,第121-151页),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阶段中深入人心。这个意义上的“团结”,观念上的雄心是巨大的,它主张一方面要有“一体格局”之下的“多元民族”各自(特别是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内部的团结,另一方面又视这类“团结”为有限的,主张追求一种“一体格局”下的“一体感”。也就是说,19世纪末以后,国人主张的“民族团结”,绝非简单是欧洲式“民族主义”,而是双重的,按欧洲近代“民族”概念的定义,它可谓既是“民族内部的团结”,又是“民族之间的团结”。
        
        “多元一体”共识表达的主要是“强国”的愿望,因而,其自身不免有内在紧张,也易于导致争论。后来极少人坚持主张营造一个“纯粹的华夏共同体”,但对于“民族”,人们却还是莫衷一是。那些认为“强国”是一切的前辈,多数倾向于以论证“中国民族”的历史根基为己任,而那些也主张“强国”,却认定社会性而非支配性是“团结”的前提的人,则多数倾向于主张在“一体”之下保留区域与“民族”的“多元”。后者通常对于欧式“民族”理论有反思,其认识到的中国政治文化特征,几乎可用“政治一体,文化多元”一词概括。他们相信,生拉硬扯地将一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