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沈万三居所是沈厅?——沈万三研究札记之八 |
 |
时间:2009-9-9 10:43:33 来源:不详
|
|
|
“中国第一水乡”——江苏昆山周庄古镇元、明、清、民初古建筑占全部建筑的60%以上,众多古宅、古桥、古巷、古碑坊、古河埠等构成的古色古香江南古镇风韵浓郁,人们漫步其中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和进去成了一道风景。曾有日本一女画家至周庄旅游创作时,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也画进了周庄古镇的风景画里,并为该画起名“周庄的某一天”。 沈厅是周庄古镇最重要,也是最有名的一个景点。为什么这样说?其一它虽只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但和其他一些地方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宅、巨宅相比,沈厅无论在文化价值,还是在规模面积、保护维修等方面,似乎都不逊色。其二这座七进五门楼的巨宅,房屋中轴线长约100米,占地2000多平方米,共有100多间房屋,其中二楼回字型走廊或称“转盘楼”,长200多米,这在江南水乡古镇老宅中间十分罕见,被古建筑专家誉为“江南民居一绝”。其三沈厅还是周庄古镇最早开放的一个景点,它的保护与发展历程堪称是周庄古镇保护的一个缩影。随着沈万三研究的展开,沈厅的内容、内涵也在不断增加,如以民间故事情节介绍沈万三经历的18幅巨型紫铜板画,除内容生动外,在铜板画的体量、镌刻艺术等方面,也都创下了空前纪录,据称为亚洲第一铜板画。 在文化意义上,沈厅也时有新的趣事逸闻产生。例如,文化学者余秋雨曾撰有《江南小镇》一文,其中涉及沈万三与沈厅,由此被人“抓住辫子”批评,并列为余秋雨文化散文“四十错”之一。那么,余秋雨究竟写了什么—— “我们的船在一个不小的私家码头停下了,这个码头属于一所挺有名的宅第,现在叫做“沈厅”,原是明代初年江南首富沈万山的居所。 “……进了沈厅大门。一层层走去,六百多年前居家礼仪如在目前。这儿是门厅,这儿是宾客随从人员伫留地,这儿是会客厅,这儿是内宅,这儿是私家膳室……可以想见,当年沈宅门前大小船只的往来是极其频繁的,各种信息、报告、决断、指令、契约、银票都从这里大进大出,但往来人丁大多神色隐秘、缄口不言、行色匆匆。 “江南小镇的宅院慌乱了一阵之后陷入了长久的寂寞。中国十四世纪杰出的理财大师沈万山没有能够回来,他长枷铁镣南行万里,最终客死戍所。他当然会在陌生的烟瘴之地夜夜梦到周庄的流水和石桥,但他的伤痕累累的人生孤舟却搁浅在如此边远的地方,怎么也驶不进熟悉的港湾了。” 平心而论,这样的描写与余秋雨的其他很多文化散文一样,细节刻划生动,抒情委婉动人,很有吸引力,虽然文中有些细节未必是他想像的那样——如“……往来人丁大多神色隐秘、缄口不言、行色匆匆”——元后期平民进行海外贸易,朝廷是大力支持的,沈万三做的不是走私生意,“往来人丁”用不着如此诡秘,恐怕沈万三的船队满载货物到达周庄时,正是人声鼎沸,群情高涨,最热闹的时候,这情景当很像电影《基度山伯爵》中商船从海外满载而归抵达港口时那样——人人欣喜万分,个个翘首以待,仿佛过节一样。笔者这样写,并不是批评他,也不准备就此与他展开讨论,只是提出一种可能性供参考而已。 笔者要说的是余秋雨被人抓住的“辫子”——有人写道:“凡是对于沈厅的历史有所了解的人,读了余先生这些浮想联翩、娓娓动听的话语,恐怕都会产生一种滑稽之感。要知道,在沈万三的生前,人们今天看到的沈厅还根[1] [2]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