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风水原理从《易经》演变…
从《论语》看孔子的心智
尘埃落定话凄凉―从《青…
从《黄鹤楼》到《甘露寺…
从《赤壁之战》看曹操奸…
从《西游记》看当时文人…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南…
从《世说新语》解读魏晋…
从《咏怀诗八十二首》看…
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
最新热门    
 
从《尘埃落定》的叙事风格看其新历史主义色彩

时间:2009-8-8 16:53:30  来源:不详

  [摘 要] 产生于新历史小说和新历史主义兴起后数年的《尘埃落定》,虽反映了藏区土司制度覆亡前的最后一段历史,可是其对历史的叙述,却已迥异于往日的历史小说。对土司家族日常生活的描写,第一人称视角的独特效果,似傻非傻之间的不可靠叙述,都使其具有浓厚的新历史主义色彩。

  [关键词] 尘埃落定;历史;新历史主义;叙事

  Abstract:Red Poppy[WTBZ],written a few years after the prevalence of new history novel and New Historicism,describes the last section in history before the end of Tusi-system in Tibet.Its narration about history is deep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history novels before. [WTBX]Red Poppy[WTBZ] has strong New Historicism characters, which consists the daily life depiction of Tusi family, the outstanding features lie in its first-person view angle and the special narration between the certain and the uncertain.

   Key words: Red Poppy[WTBZ]; history; New Historicism; narration 
  
  对过往历史的叙述是历史小说相同之处,而在叙述的方式上,却有了传统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区分。传统的历史小说多半采用全知叙事,并力求“还原”历史的公正性,在叙事中体现历史的庄严,探寻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客观规律。与这种全知叙事相对应,大多历史小说都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李自成》等。莫言《红高粱》的问世打破了这一传统,“我爷爷”、“我奶奶”的叙述方式,让人感到亲切而又别具风味,历史的崇高与神秘在这里还原为民间化的日常叙事。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的引进,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此,新历史小说开始风行于世,对历史的叙述于是有了多种选择,历史的可能性也不再唯一,“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这一新历史主义的名言遂在作家的笔下得到更生动的演绎。《尘埃落定》的写作是在新历史主义观念和新历史小说兴起数年后,对历史理解的不同以及叙事风格的变化,都使该作呈现出与以往历史小说截然不同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新历史主义色彩。虽有学者认为新历史小说和新历史主义小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然而,无可否认,很多新历史小说都带有强烈的新历史主义特色。因此,本文不再拘囿于《尘埃落定》是新历史小说抑或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名实之争,而单论其新历史主义特色。
  
  一、走向日常:还原历史的丰富性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历史这一名词是庄严而又神圣的。历朝历代都注重修史,历史成为知兴替的工具书。司马光受命编撰《资治通鉴》,书成之后,他在《进书表》中殷切地希望神宗能够常常阅览,以此“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是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2]。可以说,传统史学的指导思想就是“直书善恶、昭示成败”[3]。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中国史学重政治兴替,轻民风生活的叙事传统,而这使中国史书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宏大叙事的特色。而史学的发达则影响到文学的创作。“明清长篇章回小说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所谓‘演义’体历史小说,其主人公在历史上往往实有其人,如《三国演义》、《说岳全传》和《东周列国志》等都是。”[4]此外取材于历史的文学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与此相对应的,是文学叙述对历史叙述的借鉴,特别是历史小说的叙述方式更是深受史学著作的影响。
  《尘埃落定》选取中国解放前藏区土司制度覆亡前的一段历史加以敷衍,文本中的“历史”虽不可确考,可它毕竟反映了一种制度,一个时代的逝去,仍可归入广义上的历史小说之列。可是与此前的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李自成》等相比,《尘埃落定》的叙事风格已经大为不同。小说开篇写道:“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5]1这种抒情化的语调使小说摆脱了传统历史小说追求宏大叙事的套路,呈现出鲜活的民间色彩。小说在标题的命名上也显得随意而贴近日常生活,如“野画眉”、“心房上的花”、“大地摇晃”、“白色的梦”、“耳朵开花”、“失去的好药”等等,或质朴自然,或清新扑鼻,或诗意盎然,使尘埃落定前的土司王国因为这种诗化的文字而走下神坛,不再高高在上,平添了几分生活的本色。
  传统的历史小说受正史的影响非常明显,多具有浓烈的正统与非正统观念,对人物的评价往往用忠奸做尺度。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文韬武略样样出彩,却只能算一个枭雄;刘备动辄痛哭流涕,因其皇叔身份,则是多情多义。可是产生于新历史主义兴起后的《尘埃落定》,对历史的叙述已与传统历史小说大不相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使得人们对进步的信念、历史时代划分的方法、个人能知能行的观念,都产生了疑问。”[6]185新历史主义的一大名言就是“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所谓“文本的历史性”,是指一切文本都具有特定的文化性和社会性;而所谓“历史的文本性”则包括两层意思:一指如果没有保存下来的文本,我们就无法了解一个社会的真正的、完整的过去;二指这些文本在转变成“文献”、成为历史学家撰写历史的基础的时候,它们本身将再次充当文本阐释的媒介[7]。
  在这种观念下,历史不再是唯一的,而“专业历史学家现在几乎没有人再写传统式的叙事历史了。那种叙事历史都是堂皇雄伟的故事,例如某个国家的兴起,或某个危及国家认同的危机。”[6]209与此相类,《尘埃落定》对历史的叙述亦不再执著于那些关乎土司制度兴亡的所谓大事,黄特派员的到来、鸦片的种植、边境市场的开辟、梅毒的蔓延、解放军的出现虽可看做历史转机的表征,可是作者却以一种平常的语调来叙述。红色汉人和白色汉人只是颜色的不同,究竟谁才是正统,却不再是关注的重点。小说的叙事姿态也不再是正统史家或传统历史小说家的正襟危坐式叙述。黄特派员作为国民政府派驻土司辖区的代表,原来是如此模样:“兴致勃勃地看完了姑娘们的歌舞,到喇嘛们冗长的神舞出现,他打了个哈欠,于是,就由他的士兵扶着,吸烟去了。”“帐篷里,黄特派员身边的士兵已经换成了我们的姑娘,他的双眼像夜行的动物一样闪闪发光。”[5]25-26这种带有调侃语气的叙述,将黄特派员政府官员的正史形象消解无遗。小说中的土司可说是当地的最高统治者,按照传统史书或历史小说的标准,一般只会选取其光辉面和闪光点加以表现,以此体现历史的严肃。可是,在阿来的笔下,众土司也不过是追逐声色的皮囊。麦其土司和央宗在野地里偷情,可是却徒劳无功:“当女人的裙子刚刚撩起,男人的裤子刚刚脱下,他们赤裸的下身就受到了蚂蚁和几只杜鹃愤怒的攻击。最后,他们只好放弃了野合的努力。” [5]64黄特派员对姑娘的兴趣,土司和情人的偷情,或许都曾经发生,可是对这种状态的生动描摹,却不会出现在正史中。只有新历史小说兴起之后,这些权势人物的另一面才在作家的笔下浮现。或许,这并不能叫做解构,因为关于偷情的记载,在正史中同样存在,只是往往换了一种叙述方式。正是不同的叙述风格,使历史小说有了新旧之别。
  
  二、全知与限知:流动的第一人称视角
  
  
  “叙述视角应该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指作家在选择自己的叙述替身——叙述者时,赋予叙述者的权力范围和能力范围。比如,叙述者是个具有什么身份的人,他的智力水平、文化程度、职业特点、性别角色等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其二,指叙述者在讲述故事时所选择的角度,他以谁的眼光观察世界,以谁的口吻来说话以及向谁说和说谁。”[8]由此而言,不同的叙述者和不同的叙述视角必将带来不同的阅读效果。传统的历史小说多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者高高在上,把握全局而又熟知细节,历史的重大转折和细枝末节都逃不过他的法眼。叙述者扮演着上帝的角色,对历史发表着貌似公正的评判。如《三国演义》开篇讲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9] 这里的叙述者纵横捭阖,对历史了如指掌,朝代兴废与天下分合似乎都在他的预料之内。这种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在阅读上给人一种客观的感觉,似乎历史本来如此,而讲述者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加以转述。即使有所臧否,也必毫无偏见,从而树立正史公正无私的面目。
  与此不同,《尘埃落定》则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历史”对叙述者而言,已不再遥远,“历史”就是叙述者所置身的环境。失去了时间间隔所形成的“历史感”,“我”成为“历史”的体验者,而非追述者。正史和以往的历史小说大多注重纪事和所谓春秋笔法,在叙述中有所褒贬,这也与其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有关。而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运用,则使叙述增添了体验的情感丰富性。如《尘埃落定》第十一章:
  整整一个冬天,我越来越深地沉浸在失去叔叔的悲伤里,迎风流泪,黯然神伤。
  父母继续给我写充满了抱怨的信,叫不知底细的人看了,还以为是傻瓜儿子把老子抛弃在那老旧的堡垒式官寨里了。而不是他迫使我离开了家。[HK][5]341  

  这一段文字如散文般流动,情感表达是个人的感受,而非正史或传统历史小说的针砭。“我”被放逐到边境,而土司父亲却写来充满抱怨的信,“我”知道那是虚情假意,自不去管他。面对权力,父亲对儿子不免猜忌。那属于父亲的土司之位,虽则有一日要传给儿子,然而,却是在父亲死后。在父亲活着的日子里,父子俩只能是貌合神离。历史上因为争夺皇位,父子成仇、兄弟反目的记载屡见不鲜,然而,从以往的历史文本中却很难读到历史人物的情感体验。往日的记载,只是注重历史事件的经过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经过层层的过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