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城管殴打小贩:东莞公安…
慎言神木出现“公众道德…
“国家级”公祭黄帝是宗…
公安局局长任职前就职演…
公安局处置群体性突发事…
华兹华斯与公安派文论的…
浅论当代公安题材小说的…
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本…
最新热门    
 
“公安三袁”与李贽文学思想的渊源

时间:2009-8-8 16:53:38  来源:不详
传》也评价很高,他说在《水浒传》的相形之下,“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并把关汉卿、罗贯中和司马迁并列为“识见极度高”之人。李贽大胆进行小说评点。他是第一个评点长篇小说的人,曾评点过《西厢记》、《琵琶记》、《红拂记》、《水浒传》、《西游记》、《三国志通俗演义》等多种戏曲、长篇小说。这种对戏曲、长篇小说的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个新的样式。“公安三袁”也对小说、戏曲进行过评点。如袁中道在《李温陵传》中说:“《离骚》、写、班之篇,陶、谢、柳、杜之诗,下至稗官小说之奇,宋元名人之曲,雪藤丹笔,逐字仇校,肌劈理分,时出新意。”总之在文学思想上“公安三袁”继承了李贽的基本思想。

       三
  “公安三袁”和李贽的文学思想尽管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世界观的差异,“公安三袁”与李贽的文学思想仍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李贽比公安派有更强的创作激情和斗争勇气,李贽主张创作要有激情。他说写作要“蓄极和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宁使见者闻者切齿咬牙,欲杀欲割,而终不忍藏于名山,投之水火。”李贽正是以其锋芒毕露的文字,使得反动统治阶级对他“切齿咬牙,欲杀欲割,”务必置之死地而后快。李贽的文章特色还在于见解大胆,敢于反对封建社会传统的教条,对道学家的攻击火力甚强,揭露出他们丑恶的灵魂,文字泼辣。痛快淋漓,有鼓动的力量。比如李贽在《因记往事》一文里,他称赞当时横行闽广海上的林道乾。说他“称王称霸。众愿附之,不肯北离,其才识过人,胆气压乎群类,不言可知也,”并且指出这些人物产生的社会原因:“唯举世颠倒,故使豪杰抱不平之恨,英雄怀罔措之戚,直驱之使为盗也。”在《五死》一文里,他把楚国的伍子胥和汉朝晁错的死,看着“不知其君,其名曰不智。”在《又与焦弱侯》的信里,他对那些道学气的知识分子作了无情的揭露:“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发表这些意见,在封建社会里是要有很大勇气的。而公安派虽然作品中也时见愤懑之语。如衰宏道的七言诗《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第二首:“野花遮眼酒沾涕,塞耳愁听新朝事。邸报束作一筐灰,朝衣曲与栽花市。新诗曰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旁人道我真聩聩,口不能答指山翠。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君爱国成儿戏。言既无庸嘿不可,阮家那得不沉醉?眼底浓浓一杯春,恸于洛阳年少泪。”但总的来说,“公安三袁”在文学的创作激情和斗争精神方面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在当时宦官擅权、政治腐败、朝内党派剧烈的环境中,他们由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本身的软弱性,既不敢参加斗争,又不愿同流合污,想置身于是非之外,于是退守田园,忘情山水,以此来麻醉自己。袁宏道在给他的老师妈琢庵的信里就曾说过:“时不可为,豪杰无从着手,真不若在山之乐也。”李贽的惨死,给了他们很大的打击,他们更加畏缩了。袁中道在为李贽而写的《李温陵传》中说:“其人不能学者有五,不愿学者有三,”有一条是“公[李贽]直气劲节,不为人屈,而吾辈怯弱,随人俯爷。”看来这是说到了自己的痛处,也是公安派作家普遍的思想弱点。
  其次,李贽认为文学应该充分地反映现实。李贽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抒发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和不平,反对无病呻吟。他说:“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此其初皆能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而公安派的“性灵说”虽然是“童心说”的变化和发展,但“性灵说”把文学不是看作表现现实生活,而是看作表现抽象的“性灵”。公安派的作家江进之在为袁宏道的《敝箧集》所作的序上,把创作方法说得非常神秘:“灵窍于心,寓于境。境自所触,心能摄之;心所欲吐,宛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他一味强调作者的主观方面,即所谓“心”,袁中道在《中郎先生全集序》中称赞袁宏道的功绩,说是在他影响下,“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把创作之源归之于“心灵”,“心灵无涯,搜之愈出,”这是唯心的观点。在它的指导下,文学的题材越来越狭小,作家的灵感越来越枯竭。终于不得不求助于所谓“韵”和“趣”,走上了魔道。事实确是这样。公安三袁除少数作品[如《李逋赋》、《猛虎行》、《竹枝词》]等而外,公安派中最有名望的作家袁宏道的确如他所自称的“诗中无一忧‘民’字”。他的散文也是如此。他们的作品大多缺泛深厚的社会内容,局限于描写自然景物及身边琐事,抒发“文人雅士”的情怀,表现地主阶级文人的闲情逸致。比较好的是那些反对作官、反对道学气的文字以及一些清丽的小品。袁宏道在这方面成就较高。当然,他们也有极少数作品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袁宏道十分厌恶作官,甚至认为“官实能害我性命”。固然这对官场生活作了一定的揭露,但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从个人出发。如他在《戏题斋壁》诗中说:“一作刀笔吏,通身埋故纸。鞭笞惨容颜,簿领枯心髓。奔走疲马牛,跪拜羞奴婢。膻衣炎日中,赤面霜风里。心若捕数鼠猫,身似近蚁。举眼尽无欢,垂头私自鄙……”。
  此外,李贽擅长杂文形式。尽管他在题目上还标着“论”、“序”、“跋”、“记”,甚至是书信的形式,可实质上它们的内容已符合我们现代“杂文”的概念。李贽亲手编写《焚书》时,将这些文字[书信除外]均列入“杂述”一类。在这些文章里,作者往往是由一两件事情引起感想,进而阐发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有长篇大论,也有短小精悍的随笔。而公安派则以诗和散文见长。尤其是散文清新活泼,解放了文体,“一扫王李云雾”,打垮了复古派在文坛上的死气沉沉的统治,特别是袁宏道的游记具有相当高的描写能力,文笔秀逸。像《初至西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虎丘》、《天池》、《五三世》、《天目》、《满井游记》等篇,都是写得好的散文。可以说“公安三袁”对散文的发展是作出了一定贡献的,他们开拓了小品文的领域,丰富了表现的方式。
  总而言之,公安派与泰州学派本为一脉。泰州学派李贽等重要传人的思想和文学主张给“公安三袁”以极大的影响。“公安三袁”继承和发展了李贽的文学思想,并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见解和实践,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对后来启蒙文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