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略论中古民间信仰对观…
鲁迅杂文的艺术境界论纲
略论中国古代书院的社会…
略论“永嘉四灵”诗歌积…
国统区文学中的鲁迅因子
略论明清时期思想理论对…
略论《三国演义》的语言…
略论李白《蜀道难》的演…
略论中国清末民初时期的…
略论中唐诗人刘禹锡之个…
最新热门    
 
略论鲁迅译著《思想·山水·人物》中的旅游美学思想

时间:2009-8-8 16:53:46  来源:不详
庚敦》)
  他还认为旅游的大收获是访得名人。笔者以为,这是以鲜活的形式记录当代历史、存史。这是深层次的文化旅游,它丰富了旅游文化以及旅游美学的内涵。“然而,旅行的收获之大者,无论怎么说,是在和久经仰慕的天才相见。走了长远的旅程之后,探得这人所住的街,于是就要前去访问的心情,是难以言语形容的高兴。在对于仰慕的人的‘往访的心’和旅行的心上,是有着一种共通的情绪的。”(《往访的心·达庚敦》)于是,他在访得拉孚烈德后,有一种强烈的幸福感:“惟有广大的米希锡比的平野,会生出这样的强烈的情热的男子来。而会见这样的人,乃是旅人的时而享受的幸福。”(《往访的心·拉孚烈德》)这种幸福感便是沉甸甸的旅游收获。
  由名人的故居、遗迹、纪念物等而生发的感悟、哲思,当亦为旅游的深层收获。例如,他在巴黎观英王爱德华七世雕像后大发感慨:“德国的王,以激怒世界中的人而失社稷;英国的王,则以融和世界的人心而巩固了国家的根基。”(《旧游之地·爱德华七世大街(下)》他的《旧游之地·蒙契且罗的山庄》是赞颂杰佛逊的:
  “是从这备有教养的绅士的脑里,进出了《美国独立宣言》那样如火的文字。他要在美洲大陆上,建设起人类有史以来首先尝试的四民平等的国家来。”“倘使这在蒙契且罗的山庄,静静地沈酣于哲学书籍的哲斐生,看见了煤矿工人和制铁工人的同盟罢工,他可能再挥他的雄浑之笔,高唱那美国的精神,是立在人类平等的权利之上的这些话的勇气呢?”固然,游荷兰当赏如画风景:“初看见荷兰风磨的人,常恍忽于淡淡的欣喜中。尤其好的是细雨如烟之日,则眺望所及,可见无边的牧草,和划分着远处水平线的黛色的丛林和突出在丛林上面的戈谛克风的寺院的尖塔,仿佛沉在一抹淡霞的底里”,然而,“我是将游历荷兰街市的事,算作旅行欧洲的兴趣之一的,……而旅行荷兰的目的地,倒并非首府的海牙,乃在小小的兑勒孚德的市。这也不是为了从这市输送全世界的那磁器的可爱的蓝色,而却因为在这市的中央,暴露在风雨之中的萧然立着的铜像。……这是荷兰的作为比磁器,比水彩画,都更加贵重的赠品,送给世界的人类的天才雩俄格罗秀斯的像。……然而他留在地上的无形的纪念碑,却逐年在人类的胸中滋长。”(《旧游之地·兑勒孚德的立像》)在著有《公海自由论》、《战争与和平法》的西方大师格劳秀斯的立像前,东方游子生发出“他的名字,正藉了人类不绝的感谢,生长起来”(《旧游之地·兑勒孚德的立像》)的感慨。《旧游之地》的《凯存街的老屋》、《滑铁卢的狮子》等文,无不是面对旅游客体,旅游主体发出悠悠历史的沉思、人类社会的冥想。
  
  四
  
  除了译著之外,我们在《鲁迅全集》中还可以看到鲁迅对旅游文化的倡扬。如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鲁迅先生写道:“著者是二十年以上,生活于中国,到各处去旅行,接触了各阶级的人们的,所以来写这样的漫文,我以为实在是适当的人物。事实胜于雄辩,这些漫文,不是的确放着一种异彩吗?”这段序言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其一,鲁迅指出内山完造著作之成功得益于其中国之旅;其二,内山之作本身为文化旅游的产物,其所放射的“异彩”包括旅游文化之光。此序作于先生逝世前一年的1935年,可见先生一生对旅游美学思想的重视与标举。
  综上四方面,我们大体可领略《鲁迅全集》的旅游美学的思想。
  鲁迅在《(思想·山水·人物)题记》中说:“我的译述和介绍,原不过想一部分读者知道或古或今有这样的事或这样的人、思想、言论。”此书作于20世纪20年代前期,鲁迅于1928年3月31日译毕。当时,世界上旅游文化的建设与研究还远未成气候,中国尚在兵连祸结——即鹤见佑辅在此书中所云“每三月一回的督军们的开战游戏”中,严格地说,有意识的、成规模的旅游文化建设与研究是在20世纪改革开放后渐兴的。因此,《鲁迅全集》对中国旅游美学以及旅游文化的建设,是较早而又积极的,是有力的。
  我们在对鲁迅先生其他文学方面成就给予高度评价时,我们也应注意并肯定先生对中国旅游美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