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20世纪出土文献与中国文…
出土文献?传统文献?学术…
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
魏晋时期河西地区本土文…
黄土高原考察琐记
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本土文…
三十年后反思“乡土文学…
出土文献与唐代文学史新…
汉语俗语与汉民族的本土…
浅析中国本土文化在平面…
最新热门    
 
论黄土文学流派

时间:2009-8-8 16:53:48  来源:不详
代称、简称,而且具有了“文学集团”和文学流派的意义。2000年3月18日,陈忠实做客网易嘉宾聊天室,回答一网友的提问时说道:“陕西作家有一个大派叫做黄土派,但大派里面风格各异,都有个性,差异很大。”[14]因为是聊天,也许有调侃的味道,但他说出了一个实话:陕西作家风格不同。只不过他把话说反了,应该是:陕西作家是一个大派,大派里面都有个性、风格差异很大,异彩纷呈,其中有一个成型的流派,那就是黄土派。
  讲到陕西作家群,本文已对柳青、路遥、陈忠实等黄土派作家的代表作了分析,他们风格上的共同之处可概括为:现实主义、农村题材、史诗追求,这是符合流派形成规律和标准的。同时,“任何文学流派都是充满动态感,都始终处于不停顿的变化中,都是艺术个性和艺术共性的奇妙契合,其范畴、成员和作品的界定和认定,始终是一个模糊值,只能是一个模糊值。”[10]48根据这一原则,陕西的其他作家如杨争光、王宝成、冯积岐、李康美等,他们某一时期或某些作品具有上述共性,也大致归于这一黄土文学流派。但是,陕西的其他作家虽然与上述作家某点风格相似,但总体差异较大,很难归于这一流派。我们可以大略作如下的区别和界定。
  首先,看“陕军”第二代领军人物之一的贾平凹,其作品以《废都》为界,前期的散文、小说基本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写农村生活,但艺术风格是不同的。冯健男20世纪80年代初在《漫谈“白洋淀”派》一文中写到:“远在陕南山区的贾平凹所写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很有些孙犁作品的味道和气息,简直可以归入‘白洋淀派’了。”[15]李建军认为,“贾平凹受柳青影响较小;他身上更多的是南方人的气质!因此更倾向、更容易接受沈从文、孙犁的影响。”[3]356评论界在论述陕西作家的共同特点时,大都用括号作“贾平凹例外”的提示。他后期变化更大,或尝试意象手法或探索寓言表现,艺术描写对象也向城市转化,几乎一个作品一个风格,很难用一种模式概括。所以,贾平凹不属于黄土派,也不属于任何流派,贾平凹就是贾平凹。
  其次,再看势头正旺的叶广芩、高建群、红柯、爱琴海、寇辉等青年作家。叶广芩以写清代皇家贵族后裔的命运和生活为主要特色,是带有贵族文化气质的作家。高建群、红柯等以写西部著称,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西部风格。爱琴海与寇辉则表现出强烈的现代主义倾向。他们风格各异,构成“陕西文学大省”异彩纷呈的文学风景,他们有可能形成不同的流派,但与黄土派相去甚远。
  通过上述分析比较,我们对黄土派基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定义:黄土文学流派是发轫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于八九十年代,由柳青开创,路遥、陈忠实等继承并不断发展、突破,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写黄土地上农村的社会历史文化、时代变迁,追求史诗品格的作家群。他们是陕军的一部分,是陕西文学中的中坚力量和文学主流,他们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精神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并具有重要地位,他们虽然形成时间漫长,队伍不是很大,但他们是正在进行中的不断发展壮大的典型的现实形态的文学流派。
  
  三、黄土文学流派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流派研究,实际上是以风格研究为基础的综合性全方位的文学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不仅能对创作实践和文学运动的总格局、总趋势,进行群体性的认识和把握,而且能够透视文学创作与时代精神的融汇过程及其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特别是它还能在多层次、多趋向和多品类的比较中,对现实的文学活动和创作实践施以正确的认识,做出科学的判断,进行能动的指导。这便是对现实形态文学流派研究的实际意义。
  十余年来,陕西长篇小说的崛起带来了评论的空前繁荣,无论从数量、质量到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均为世所罕见,使陕西的长篇小说评论向纵深化、广阔化乃至成熟化方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陕西的文学评论还缺乏对长篇小说的总体态势、特点、优劣及趋向等整体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对以风格为基础的流派研究不够,没有形成气候,虽然许多论者对“陕军”、“陕风”的研究具有流派学意义,但由于陕西作家群创作题材、创作手法、艺术风格差异较大,很难准确把握总结出他们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对当前的文学创作指导性不强。应当看到,陕西作家已经形成或可能形成多个流派,其中以柳青、陈忠实、路遥等为代表,以黄土文化为背景,视文学为生命并不断创造“史诗”的作家群,不仅是陕西“文学大省”的主要支柱、主体力量,而且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典型的文学流派。总结他们创作特点、经验得失,探究他们的创作道路、文学渊源,弘扬他们的艺术追求、创作精神……对于陕西文学持续发展、不断创造辉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纵观陕西文坛近年的现状,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由于路遥、邹志安两员大将的英年早逝,陈忠实身兼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作协主席两职,事务缠身,几位有实力的作家把精力转投影视等等原因,陕西第二代小说家艺术创造的突发性和暴发力目前已经消退,数年的沉寂显露出陕西文坛后继乏人。
  事实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已走向成熟的陕西第三代青年作家队伍阵容是庞大而整齐的,每年都有数部作品问世,2001年,叶广芩的中篇小说和红柯的短篇小说获得中国作协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但整体而言,缺乏境界阔大、思想成熟、技术圆熟的“拳头”作品,影响力不够,毕竟文学的竞争是质而不是量。按理说,这一代作家应该不存在评论家对上代作家指出的文化底子薄、视野狭窄、手法陈旧等缺陷,也没有那代作家创作环境条条框框的限制,为什么出不了“拳头”作品呢?社会的、客观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柳青对社会时代变革的深刻把握以及深入生活的实践功力,没有路遥为文学献身的英雄精神,没有陈忠实那种对黄土地厚重历史文化的钻探深度和对文学的虔诚态度。所以,继承宝贵遗产,发扬优良传统,仍是陕西文学再度辉煌的良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学思潮、文学花样如何翻新,文学最基本的精神、传统只会发展,不会过时。陕西作家要想有所作为,柳青、路遥、陈忠实们走过的道路是最靠得住的。黄土文学正在发展,黄土文学流派不是昨日黄花,它是正在发展中的现实流派。这也是倡导黄土文学流派研究的最终目的。
  世界煌煌文学史告诉我们,文学的发展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文历史息息相关,而时代与人文历史对文学、艺术等不同形式的影响是同一的,也是同步的。近年来,西安美术学院对以刘文西为代表的“黄土画派”的研究已经起步,“陕西省黄土画派研究会”于2004年宣告成立,该课题此前已被列入学院研究课题计划并列入美术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刘文西以展示陕北黄土地上的人物和领袖系列的人物画奠定了他在中国画坛的大师地位。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从江南来到陕西,从此陕北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与黄土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足迹遍及陕北的山沟、高坡、窑洞、农户人家……,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辛艺术探索,终于开创并形成了以刘文西为代表的黄土画派。
  “黄土画派研究会”以人物画为主,尤其以表现黄土地人物风情兼及山水、花鸟为主的特点为研究重点,站在民族文化和当代文化背景下,审视地域文化与民族总体文化的关系,分析黄土画派在地域文化和民族总体文化中的地位,揭示具有地域美术特征的黄土画派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存在意义。目前,该项课题研究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
  比较刘文西和柳青,从他们投身艺术的时代、生活源泉、艺术思想、艺术风格、创作精神、创作成就等方面看,都是相同和相通的。实际上,他们都是忠实实践《讲话》精神并取得累累硕果的艺术大师。由此不难看出,黄土文化对于文学、艺术具有共同的影响力。同时,黄土画派的确立,也为黄土文学派的创立和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必要的有力佐证。
  
  [参考文献]
  [1] 蒙万夫.略谈柳青的生活创作道路[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81.
  [2] 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3] 李建军.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4] 路遥.路遥文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5] 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七[M]. 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
  [6] 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二[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488.
  [7] 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三[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478.
  [8] 何启治.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EB/OL].中国文学网,2006-04-10.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14355.
  [9] 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五[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395.
  [10] 艾斐.论中国文学流派的现实形态与发展规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11] 席扬,段登捷.文化整合中的传统创化——试论“山药蛋审美”在解放区及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意义[J].延安文艺研究,1992(2):38.
  [12] 周迪荪.由“山药蛋”派的寿命所想到的[N].湖北日报,1981-03-29(4).
  [13] 韦建国,李继凯,畅广元.陕西当代作家与世界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6.
  [14] 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六[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290.
  [15] 冯健男.漫谈“白洋淀”派[J].当代文学,1981(2):24.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