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韩寒有望成文学大师
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
国内研究萨满文学的状况
民间文学学科向何处去?
刘锡诚:新世纪民间文学…
2007年度少数民族文学研…
从精神到本能的人性的复…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
20世纪出土文献与中国文…
再寻“金枝”——文学人…
最新热门    
 
伤悼文学的衰落与南朝文学的演变

时间:2009-8-8 16:55:02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宋齐梁陈是伤悼文学与文学生命主题渐趋衰弱的时期。南朝伤悼文学的衰落表明,南朝士子文人不仅放弃了治世、济物的理想,而且生命死亡的意识也已淡薄,逐渐沉潜于感性的物质化的世界中,南朝文学也主要表现感性化、物质化的世界。

              一 

    刘宋时期是伤悼文学及文学生命主题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魏晋是一个人的生命意识普遍觉醒的时代。乱离的社会现实,大量生命的非自然死亡,唤醒了人的生命意识,激发了人们对生命自身的关注,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伤悼文学在魏晋至为兴盛。刘宋时士子文人承袭魏晋,还时有以诗文来叙写伤悼之情,这在史书中仍有记载,从当时文人的创作情况来考察也可见出。

    谢灵运有《庐陵王诔》、《庐陵王墓下作诗》叙写庐陵王义真被害的悲痛之情,颜延之除有诔作抒写伤悼,还有《除弟服诗》、《祖祭弟文》,伤悼其弟。鲍照有《伤逝赋》,伤悼生命的亡逝。江淹是历经宋、齐、梁三朝的作家,在刘宋时期,他有不少伤亲悼友之作。据俞绍初、张亚新《江淹集校注》,江淹《伤友人赋》、《伤爱子赋》、《恨赋》、《知己赋》、《悼室人十首》、《伤内弟刘常侍》等诗赋皆作于宋明帝泰豫元年(公元472年)至齐顺帝升明元年(公元477年)期间。刘宋时期伤悼类作品的数量虽不能和魏晋相比,但这些作品依然抒发着对生命之死的一份真切的伤悼之情,这里以江淹的这类作品为例。

    江淹伤悼类作品一部分为悼友之作,如《伤友人赋》为伤悼其友袁炳而作。赋先写袁炳之博学明敏,然后叙二人间交谊并由此抒发个体的怀悼之情,情感结构有似于魏晋交游之诔。江淹同时还作《袁友人传》以表达其哀悼,此传简叙袁炳生平,并抒悲怀:“与余有青云之交,非直衔杯酒而已。嗟乎!斯才也,斯命也,天之报施善人,何如哉!何如哉!”语不雕饰,直呈作者内心之沉痛哀恸。

    江淹还有不少伤亲之作。《伤爱子赋》是伤悼其“涉岁而卒”的幼子江艽,此赋凄凄叙说江艽生之神俊及对其寄予的一份期冀,抒写作者内心无限的悲哀及欲排不能的内心悲痛,触物而悲,缘思而泣,即景即情,惋至悲切。江淹幼子卒后不久,妻子又离他而去,江淹作《悼室人十首》叙写内心之哀怀,或即景即情,情依景发,或缘情写景,借景抒情。诗首篇开头“佳人永暮矣,隐忧遂历兹”,斩截而起,直呼生命伤悼中那份永远的悲痛,悲情喷涌而出。然后以景写情,日月无华,树鸟有恨。在诗里,桐叶流碧、蕙草吐芳,兰草芜茂,思鸟悲鸣,以艳丽之景叙写悲情,真切地表达了对美丽生命亡逝的悲痛。青春,美丽,生命之花是那样的艳丽,却突然凋落,于是艳丽之景也显得凄冷。

    对亲友亡逝的悲悼与作者对生命的悲慨有着密切的联系。江淹有《恨赋》,赋开篇曰:“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直陈生命死亡之残酷。然后接着叙写了秦始皇、赵王迁、李陵、昭君、冯衍、嵇康等人之死。人的生命,尽管有种种表现情态,却终闭骨泉里,“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陇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春草秋风,沧海桑田,面对生命的死亡,谁能无恨?这份对生命的悲慨与江淹伤亲悼友之作叙写的悲情,很显然是相通的。江淹对生命的死亡仍有着清醒的认识,仍存有一份挣扎与悲怨。而从刘宋时文人作品中,如鲍照《松柏篇》、谢灵运《豫章行》、谢惠连《却东西门行》等,我们也确还能不时感受到一份生命作为时间存在的生命忧虑。

    入齐以后,江淹已无表达生命伤悼主题的作品,而萧齐后,伤悼性作品已是百无一见,趋于衰歇。或由此,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对文学生命主题的论述便结束于刘宋。

    《南史?刘怀珍传》附《刘传》载:“(刘)之疾,尽心救疗,及卒哀伤,为之诔,又著《悲友赋》以序哀情。”诔、赋皆已不存。《全梁文》卷二十三辑录萧子范《伤往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有任《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何逊《哭吴兴柳恽诗》、吴均《伤友诗》、沈约《悼亡》、《怀旧诗九首》及萧子良、萧子隆经刘墓作诗和沈约、虞炎、柳恽、谢的和诗。这些诗或抒发亲友亡去的哀伤,如:“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沈约《悼亡》)在哀伤之情的抒发中仍有一份生死之感发;或叙写对亡友的怀念:“长史体闲任,坦荡无外求。持身非诡遇,应物有虚舟。心从朋好尽,形为欢宴留。观宴未终毕,零落委山丘。”(沈约《怀旧诗九首?伤王谌》)在颂述亡友中,也还存在生命之死的感恨。但与刘宋前伤悼作品相比,一是数量更少,一是这些作品生命的悲情淡化了许多,也少了一份生命强烈的挣扎与跳跃,生命的亡逝留下更多的是一份怀想。与此紧密相联,入齐后,作品中已很少表达对生命作为时间存在的思考和悲忧。

              二 

    沈德潜《说诗语》云:“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汉魏六朝文学,刘宋确是一个明显的分界,从宋至齐梁陈,文学从超俗走向世俗甚至庸俗,从言志抒情、畅神达意走向唯美享乐。

    南齐文学以诗歌创作为核心,在内容上转向叙写日常生活的情感与物事,魏晋文学在个体化演进中所出现的个体日常生活的表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而在思想内容上便表现出细琐与凡庸,没有激荡的现实感发,没有超远的神韵,文思细小平实。文学不再是抒写情志,不再是畅神写意,更不用说经国化民了。文学摆脱了所有的价值和意义,显得至为平凡、普通。这一变化,一方面是文学的表达范围大大拓展了,文学不再是少数士子文人的专利,钟嵘说齐梁诗歌创作:“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于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诗品序》)当时诗歌创作的繁盛,固然与统治者倡导、喜爱有关,却也是文学走向普通的日常生活、走向感性化的世界所致。南齐时,学作、拟作甚多,诗歌交往颇繁,作诗、谈诗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庸音杂体”,正是诗歌走向普通日常生活、走向感性世界的结果。而语言表达也求浅易,沈约提出“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颜氏家训?文章》)便是这一要求的反映。另一方面,为文的技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既然文不承载任何社会的价值,也不是个人情感的抒泄、心灵的寄托,不呈现精神的追求与风采,内容对文的主导地位便失落了,为文也就为语言形式所支配。人们自觉追求语言形式表达的技巧,追求语言形式的美,学诗、研诗以晓“术”,这也正是齐梁重视为文之“术”的原因之一。永明诗歌以声律的运用为核心,对语言的表达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磨,齐梁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空前繁荣,以诗歌为核心的文学作品日趋精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南史?王筠传》)便显示出了诗文的这一演进。

    文学向普通日常生活、向感性世界的转变,一是通向了美感,一是走进了消遣与娱乐。二者自然又有密切的联系。同时,由于寒族的执政与得势及对诗文创作的倡导与热衷,寒族的文化素养,审美趣味,又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文学的消遣娱乐功能。消遣、游戏之作开始大量出现。梁陈文学承接南齐文学,又有所变化,那就是梁陈宫体诗的兴盛。梁陈宫体诗的出现与文学转向普通日常生活、转向感性世界有密切联系。走向朝廷,君臣、政教是文学最为主要的话题,而转向普通日常生活,自然离不开男女之情,于是女性又成为文学的主要对象之一。东汉末蔡邕在摆脱文学的政教功能时,便有叙咏女性的篇章,而刘宋时,鲍照跌入世俗中,也有叙咏闺阁的诗作。南齐文学转向普通日常生活,也转向了叙咏男女的世界。在个体世界中,感性与物质(肉体)联结在一起,男女之情事与此关系最密。在南齐的诗歌中,有的咏物诗与闺阁有关,也有一些诗叙写男女之情,爱情、艳情甚至色情。而由永明体到宫体,由南齐文学到梁陈文学,文学也由世俗渐而庸俗,由唯美、娱乐变为颓美享乐。

    《南史?陈本纪下》载:“(陈后主)荒于酒色,不恤政事,左右嬖佞珥貂者五十人,妇人美貌丽服巧态以从者千余人。常使张贵妃、孔贵人等八人夹坐,江总、孔范等十人预宴,号曰‘狎客'。先令八妇人襞采笺,制五言诗,十客一时继和,迟则罚酒。君臣酣饮,从夕达旦,以此为常。”这一记载或有助于理解当时文士的生活与创作。瓜果佳肴、丽女美酒与诗歌是那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这种联系中或能体会当时诗歌的特质。

    关于南朝文学的向世俗演进,詹福瑞先生《走向世俗:南朝诗歌思潮》(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一书通过南朝诗歌思潮的演变进行了至为详切的论述。对永明诗歌思潮产生的原因,詹先生指出:“萧齐时期,士族实际政治地位的跌落,士族文人政治进取心与社会使命感的淡漠,生活理想的日趋细琐,思想界佛教消极遁世思想对人生存在价值和人生奋斗意义的否定,都是永明诗歌思潮得以产生的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永明诗歌基本上代表了萧齐文学的风貌,这两个方面也正是萧齐文学转向世俗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萧齐庶族寒门势力崛兴,而随着庶族寒门势力的拓展,俗文化也传播开来。刘宋末,王僧虔上表云:“自顷家竞新哇,人尚谣俗,务在噍危,不顾律纪,流宕无涯,未知所极。排斥典正,崇长烦淫。……故喧丑之制,日盛于廛里;风味之韵,独尽于衣冠。”(《宋书?乐志》)庶族寒门本无深厚的文化根基,得势后很容易耽于享乐。他们虽附庸风雅,吟诗作赋,但又不可能摆脱其世俗的审美情趣,诗文成为装点门脸及追求享乐的工具。

    另一方面,萧齐始,佛教至为兴盛。晋宋士子文人与佛教多有接触,但以玄释佛,以谈理相尚,佛理玄学化,仍具有很强的超越世俗的意味。至南齐,朝廷及士子文人多奉佛,奉斋、建寺塔、舍身等,忏悔,求福,祈平安,也由此士子文人放弃了生命在现实中的种种努力及超然之举,现实的不平与感恨淡化了,生命的悲怨也得到消释,个体的生命显得平平淡淡,文学创作走向了士子文人的日常生活,走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