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赵壹生平著作考
关于《齐物论》真伪及著…
浅论鸦片对《中国近代史…
最新热门    
 
东观著作的学术活动及其文学影响研究

时间:2009-8-8 16:55:17  来源:不详
方草创天下,未遑其事,命敏待诏公车,拜郎中,辟大司空府。帝以敏博通经记,令校图谶,使蠲去崔发所为王莽著录次比。敏对曰:‘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颇类世俗之辞,恐疑误后生。’帝不纳。敏因其阙文增之曰:‘君无口,为汉辅。’帝见而怪之,召敏问其故。敏对曰:‘臣见前人增损图书,敢不自量,窃幸万一。’帝深非之,虽竟不罪,而亦以此沉滞。与班彪亲善,每相遇,辄日旰忘食,夜分不寝,自以为钟期、伯牙,庄周、惠施之相得也。后三迁长陵令。永平五年,诏书捕男子周虑。虑素有名称,而善于敏,敏坐系免官。及出,叹曰:喑聋之徒,真世之有道者也。何谓察察而遇斯患乎?’十一年,除郎中,迁谏议大夫。卒于家。”由此而知,东观至少在永平前期尹敏去世之前即已建立。

东汉前期,与东观的关系最为密切的作家莫过于扶风班氏家族了。班彪(3—54)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初年,避难至天水,投奔隗嚣门下,曾作《王命论》劝戒隗嚣,不听。后避地河西,依窦融。建武十二年(36)随窦融还京师,举茂才,拜徐令,称病而免,潜心于西汉史著的写作。史书未有班彪诏入东观之记载,然其撰写的前汉历史,为班固撰写《汉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他与东观的关系确非寻常。班固(32—92)字孟坚,班彪之子。十六岁即入洛阳太学。二十三岁时,父卒,乃归乡里。明帝永平初年,东海王刘苍为骠骑将军辅政,延纳人才,班固得以入选。以班彪续史未竟,乃潜精研思,欲成其业。其后,为校书郎,除兰台令史,著作东观,典校秘书,时在明帝永平末年。前引《后汉书·张曹郑列传》:“章和元年正月,乃召(曹)褒诣嘉德门,令小黄门持班固所上叔孙通《汉仪》十二篇,敕褒曰:‘此制散略,多不合经,今宜依礼条正,使可施行。于南宫、东观尽心集作。’褒既受命,及次序礼事,依准旧典,杂以《五经》谶记之文,撰次天子至于庶人冠婚吉凶终始制度,以为百五十篇,写以二尺四寸简。其年十二月奏上。帝以众论难一,故但纳之,不复令有司平奏。”由此看出,东观在明帝、章帝时期已经建立。班固即在明、章之间活跃于东观。《隋书·经籍志》史部后序:“先是明帝召固为兰台令史,与诸先辈陈宗、尹敏、孟冀等共成《光武本纪》。擢固为郎,典校秘书。固撰后汉事,作列传载纪二十八篇。其后刘珍、刘毅、刘陶、伏无忌等相次著述东观,谓之《汉记》。”其著作除《汉书》一百卷外,集部还著录:“后汉大将军护军司马《班固集》十七卷。《典引》一卷,蔡邕注。”班昭字惠班,一名姬,班固之妹。嫁同郡曹世叔。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未竟而卒,和帝诏班昭就东观藏书阁续成之。见《后汉书·列女传》:“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及邓太后临朝,与闻政事。以出入之勤,特封子成关内侯,官至齐相。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成之。”是班昭入东观续补《汉书》在和帝时期(89—105)。《隋书·经籍志》集部著录:“后汉徐令《班彪集》二卷,梁五卷。”在汉成帝班婕妤下著录《班昭集》三卷。是扶风班氏家族多有文集行世。

(二)东汉中期的东观著作

从汉章帝(76—88)至汉顺帝(126—144)为东汉中期。东观著作中,马融(79—166)最具声望。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马援兄子马严之子。据《后汉书·马融传》记载,其一生三入东观:十三岁初入东观,时在和帝永元三年(91)。安帝永初四年(110),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是其二入东观。当时邓太后临朝,邓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田狩之礼,息战陈之法,故猾贼纵横,乘此无备。马融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元初二年(115),上《广成颂》以为讽谏,得罪了邓氏,滞于东观,长达十年。桓帝建和元年(147),外戚大将军梁冀让马融诬奏李固,又为梁冀作《西第颂》。后出为南郡太守。以事得罪梁冀而被免官,髡徙朔方。后“得赦还,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以病去官”。是其三在东观已在桓帝时期。《史通序》称“昔马融三入东观,汉代称荣”。其实在马融看来未必如此,是滞留东观。利用东观丰富的藏书,马融在此遍注儒家经典。这些详见《隋书·经籍志》经部著录。此外,集部还著录:“后汉南郡太守《马融集》九卷。”

与马融时代前后相接的东观著作还有窦章、刘珍、刘騊駼、刘陶、孔僖、许慎等。窦章字伯向。少好学,长于文章,与马融、崔瑗同好,更相推荐。《后汉书·窦融传》附窦章传:“永初(107—113)中,三辅遭羌寇,章避难东国,家于外黄。居贫,蓬户蔬食,躬勤孝养,然讲读不辍。太仆邓康闻其名,请欲与交,章不肯往,康以此益重焉。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康遂荐章入东观为校书郎。”由此而知,窦章入东观在安帝末年。李贤注:“老子为守藏史,复为柱下史。四方所记文书皆归柱下。事见《史记》。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录,并皆在焉。”其著作见《隋书·经籍志》著录:“大鸿胪《窦章集》二卷,亡。”刘珍(?—126)字秋孙,一名宝,南阳蔡阳人。《后汉书·孝安帝纪》永初二年二月“诏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后汉书·文苑传》:刘珍“少好学。永初中,为谒者仆射。邓太后诏使与校书刘騊駼、马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永宁元年,太后又诏珍与作建武已来名臣传,迁侍中、越骑校尉。延光四年,拜宗正。明年,转卫尉,卒官。著诔、颂、连珠凡七篇。又撰《释名》三十篇,以辩万物之称号云”。是刘珍之入东观亦在安帝永初中,与窦章不相前后。《隋书·经籍志》著录:“《东观汉记》一百四十三卷,起光武记注至灵帝,长水校尉刘珍等撰。”集部著录:“后汉《刘珍集》二卷,录一卷。”刘騊駼的生卒年不详,刘复之子,擅长于文章。据《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载:“永平中,每有讲学事,辄令复典掌焉。与班固、贾逵共述汉史,傅毅等皆宗事之。复子及从兄平望侯毅,并有才学。永宁中,邓太后召毅及刘騊駼入东观,与谒者仆射刘珍著中兴以下名臣列士传。又自造赋、颂、书、论凡四篇。”亦在安帝时期入东观。《隋书·经籍志》著录:“后汉校书郎《刘駣集》十卷,梁二卷,录一卷。”《隋书·经籍志》史部后序:“先是明帝召固为兰台令史,与诸先辈陈宗、尹敏、孟冀等共成《光武本纪》。擢固为郎,典校秘书。固撰后汉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其后刘珍、刘毅、刘陶、伏无忌等相次著述东观,谓之《汉记》。”刘陶、伏无忌等人的生平传记资料比较少。灵帝时太学生刘陶数次上书言事,但与此刘陶似非一人。此处刘陶疑系刘騊駼之误。《隋书·经籍志》杂史类著录有伏无忌注释《古今注》八卷。此外,蔡伦亦曾在东观监典雠校之事。《后汉书·宦者传》:“元初元年,邓太后以伦久宿卫,封为龙亭侯,邑三百户。后为长乐太仆。四年,帝以经传之文多不正定,乃选通儒谒者刘珍及博士良史诣东观,各雠校家法,令伦监典其事。”孔僖校书东观在章帝时,见《后汉书·儒林传》 ⑨ 。许慎入直东观见许冲《上说文解字表》:“先帝诏侍中骑尉贾逵修理旧文,……以父故大尉南阁祭酒慎本从逵受古学。……博问通人,考之于逵,作《说文解字》,……凡十五卷。慎前以诏书校书东观,教小黄门孟生、李喜等,以文字未定,未奏上。”张震泽《许慎年谱》定在安帝永初四年(110) ⑩ 。

东汉中期的东观著作中,黄香是比较重要的文学家。他字文彊,江夏安陆人。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初除郎中,元和元年,肃宗诏香诣东观,读所未见书。香后告休,及归京师,时千乘王冠,帝会中山邸,乃诏香殿下,顾谓诸王曰:“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左右莫不改观。案千乘王刘伉,建初四年(79)封。《后汉书·文苑传》载:黄香“所著赋、笺、书、令凡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梁有魏都太守《黄香集》二卷,亡。”而张衡更是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人。少善属文,游三辅,因入洛阳。《后汉书·张衡传》:“永初中,谒者仆射刘珍、校书郎刘騊駼等著作东观,撰集《汉记》,因定汉家礼仪,上言请衡参论其事,会并卒,而衡常叹息,欲终成之。及为侍中,上疏请得专事东观,收检遗文,毕力补缀。又条上司马迁、班固所叙与典籍不合者十余事。又以为王莽本传但应载篡事而已,至于编年月,纪灾祥,宜为元后本纪。又更始居位,人无异望,光武初为其将,然后即真,宜以更始之号建于光武之初。书数上,竟不听。及后之著述,多不详典,时人追恨之。”参与天文改历工作,见《后汉书·律历志》:“安帝延光二年,中谒者   诵言当用甲寅元,河南梁丰言当复用《太初》。上书郎张衡、周兴皆能历,数难诵、丰,或不对,或言失误。衡、兴参案仪注,考往校今,以为《九道法》最密。诏书下公卿详议。”侍中施延、博士黄广、太子舍人李泓、太尉刘恺、尚书令陈忠等人均参与其议。亦在安帝时入东观。《隋书·经籍志》子部天文类著录《灵宪》一卷。五行类著录《黄帝飞鸟历》一卷。集部著录:“后汉河间《张衡集》十一卷,梁十二卷。又一本十四卷。”与张衡同时代的东观著作还有刘毅,光武帝兄刘曾孙,敬王刘睦之子。初封平望侯。和帝永元(89—104)坐事夺爵。安帝元初元年(114)上《汉德论》并《宪论》十二,为刘珍、马融称美,拜为议郎。由此有名朝廷,为邓太后诏入东观。

(三)东汉后期的东观著作

东汉后期,主要是指汉桓帝(147—167)至汉灵帝(168—189)时期。这个时期,虽然社会变乱加剧,但是,文化事业却格外兴旺,图书激增。因此,在东观之外,另建鸿都储藏图书。当然,国家藏书中心依然还是在东观,中心人物就是蔡邕。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圉人。《后汉书·蔡邕传》:“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出补河平长。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其入东观的时间在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172),同年改元熹平元年,当时蔡邕四十岁。蔡邕在东观校订史籍,前后六年,基本完成了其重要著作《汉记·十意》。此外,与蔡邕同时的卢植在东汉后期的东观著作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卢植(?—190)字子干,涿郡人。少从通儒南郡太守马融受古学,博通古今之学,不守章句。建宁(168—171)中征为博士。熹平四年(175)拜九江太守。又曾为庐江太守。《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载:“岁余,复征拜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议郎蔡邕、杨彪、韩说等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记传,补续《汉记》。帝以非急务,转为侍中,迁尚书。”据此而知,卢植入东观时在灵帝末年。

与蔡邕同时代的还有杨彪、韩说、李尤、李胜、高彪等。杨彪字文先,少传家学。初举孝廉,州举茂才,辟公府,皆不应。熹平中,以博习旧闻,公车征拜议郎,迁侍中、京兆尹。其为东观著作当在灵帝年间。韩说字叔儒,会稽山阴人也。博通五经,尤善图纬之学。举孝廉。与议郎蔡邕友善。数陈灾眚,及奏赋、颂、连珠。其生平事迹见《后汉书·方术传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