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接受出世思想或走向出世…
风水之学与传统释道之学…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
谈儒家的伦理思想与传统…
《老子》简、帛本与传世…
披文入情——中国古典诗…
“话语重建”与传统选择
金批《水浒》中的接受美…
最新热门    
 
接受与传播

时间:2009-8-8 16:55:35  来源:不详
后五首皆题为《陌上桑》。这几首拟作艺术价值都不突出,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详细分析。
  
  (四)对现实的批判
  这一组诗歌是《陌上桑》拟作中的变调,其主题立意完全没有了歌颂采桑美女艳丽和忠贞的意味,也改变了古辞故事诗的体裁,而是运用现实主义手法着力描绘了真正的农家采桑女悲惨的生活,表达了对她们的同情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如唐代陆龟蒙《陌上桑》:“皓齿还如珠贝色,长眉亦似烟华贴。邻娃尽着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7](p414)作者着意全在后两句:美女并非富家女,当邻居的姑娘们都穿锦着绣一展风情时,这个美丽而贫寒的姑娘却只能独自一人提着筐子去采桑。全诗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的讽刺。
  宋代陈允平的拟作也以采桑为题材,表现了揭露现实的主题。此诗首句以“妾本秦罗敷”开端,前部分叙述罗敷采桑的辛苦,后面用愤怒的笔调直指黑暗的社会现实:“七日收得茧百斤,十日缫成丝两柬。一丝一线工,织成罗与彀。百人共辛勤,一人衣不足。举头忽见桑叶黄,低头垂泪羞布裳。”[8](p42000)深刻的现实内容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使全诗骨气顿增,立意高远。
  除以上诗作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元代刘仁本的《采桑妇》,明代杨基、王冕和清代施闰章的《陌上桑》,胡应麟的《采桑渡》之二等等。《陌上桑》拟作中这一类揭露社会现实的诗歌虽然不占多数,但仍然表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关心民瘼,勇为人民呐喊的优秀品质,也使传统的采桑题材有了新的内容,提升了诗格,是对汉乐府现实主义题材的继承和发展。
  除此四类外,还有一类与《陌上桑》古辞内容毫无关涉的拟作,即三曹父子和李白、李贺的诗。三曹  的拟作为依旧曲旧题作新歌。李白、李贺的《日出行》从主题和风格上看都应该归入汉《郊祀歌》的拟作中去,而被郭茂倩误收入《陌上桑》名下。由于它们与古辞内容和风格皆无关系,在此不予分析。
  
  二、《陌上桑》拟作产生的原因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陌上桑》拟作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主题,是因为它本身蕴涵的丰富性。《陌上桑》的形式和内容主要具有以下几个要素:①乐府演奏的乐歌;②桑中题材;③贞妇形象。这些要素成为后世文人模拟它的基础。现分别论述如下:
  第一,因为《陌上桑》是一首乐歌,除了有歌辞外,尚有与之相协的乐曲。乐府机关既可以演奏汉旧曲,又可以演奏文人依旧曲旧题制作新辞的歌曲。据《宋书·乐志》和《乐府诗集》记载,曹操和曹丕的拟作与化自《楚辞·九歌》中之《山鬼》一诗的《楚辞钞》及《陌上桑》原作同时在魏晋乐府中演奏,就是如此。三曹父子是历史上大力写作古题乐府诗的第一批诗人。他们的作品几乎全与本辞无关,古题几乎成为傀儡。这是这一时期乐府诗的共同特点。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建安时期,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文人们经历了残酷的战争,亲眼目睹了人民的悲惨生活,都有切身的感受,有真实的情感需要抒发。因而在曹操的首倡下,这种依旧曲旧题创制新歌的风气遂蔚为大观。在整个曹魏时期,文人的拟乐府诗大都沿续着这一传统。同时,曹魏时,乐府不采诗,其演奏的乐曲除了从汉代流传下来的旧乐旧辞外,自然需要依旧曲造新辞。曹氏父子和魏明帝曹叡的很多乐府诗都在乐府演唱。因而这一时期《陌上桑》的拟作和众多古题乐府诗与原作的内容无关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后代因为《陌上桑》乐曲逐渐消亡,文人仅依文本而去模拟,因此总与原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桑中题材这一要素所引发的拟作。如前文所述,桑中题材或采桑题材在以前的传统文学作品中大都是描写艳情的,而《陌上桑》正是这一题材在汉代出现的代表作。它除了有男女之间情事的描写外,还塑造了美艳风流的桑中女子的形象。因而从两晋开始,后世的作家就有大量拟作咏罗敷故事,或者咏美女与艳情。在所有咏罗敷故事的拟作中,罗敷的形象毫无例外是美丽动人的。有些拟作仅是单纯描写了一位美貌的女子,而略去了男女相遇的故事。大致说来,两晋的拟古乐府大都是借古题咏古事,除前文所引傅玄《陌上桑》外,傅玄的另外一些乐府诗和陆机等其他人的拟古乐府也是如此。这是因为两晋时期,国家归于一统,时局趋于稳定,文人的生活经历简单,生活内容贫乏,因而只能向前代诗歌讨生活。再者,诗人需要向乐府以及其他前代诗歌学习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因而拟古之风遂于此时大盛起来。同时,从西晋开始,诗风即向着绮艳、繁缛、柔靡发展,如上文引陆机的拟作。至南北朝时期,此风更炽。而《陌上桑》所包含的艳情和美女这两种要素恰好与此时诗坛的风尚相吻合,因而此时的近30篇拟作,虽然音律和谐,造语绮丽,但是大部分却显得内容贫乏,这正是当时的大背景带来的必然结果。
  另外,桑中题材还关涉着实际的农事劳动,因而在唐代以后出身于下层的知识分子如唐彦谦、陆龟蒙、王冕等人的拟作里,才有对真正采桑女悲惨生活的描写。从《诗经》到汉乐府以来一直绵延不断的现实主义精神被继承了下来。他们的作品虽然是拟《陌上桑》而作,却并没有像其他诗人那样去写那些没有现实意义的内容,而是把悲悯的眼光投向采桑的农妇,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因而拟作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是《陌上桑》拟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以贞妇形象这一要素为焦点的拟作除了傅玄的《艳歌行》外,大都出现在宋、元、明、清时期。我们知道,提倡和鼓励妇女从一而终的思想自古即有。但这种上层的理论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却浸润得比较缓慢。唐代的社会风气更为开放,因而此期及前代的《陌上桑》拟作中少有着力塑造贞妇形象的作品。从宋代开始直到清代,“贞顺”、“守节”的思想随着儒学的昌盛和宋明理学的兴起而扩散渗透开来,上至统治阶级和普通文人阶层,下至广大老百姓,这种意识都增强了许多。在这种背景下,宋、元、明、清近50余篇《陌上桑》的拟作中大部分都以塑造“贞妇”形象为目的就是必然的了。这点前文已有论证,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由于《陌上桑》中有对罗敷爱夫之情的描写,而现实生活中,夫妻由于各种原因常常不能终日相守,加之有古代文学题材的积淀,由此便引发了拟作者们对相思之隋的抒写。魏晋南北诗人融采桑与相思为一体,却是一种创新,是在当时思妇文本大盛的背景下自然产生的。
  总的来说,曹魏时期,拟作皆为借古题以抒己怀,内容与原作无关。两晋时期,傅玄拟作字模句拟,如同抄袭,遭后人严厉批评。南北朝时期的拟作,咏美女和艳情者增多,故事情节淡化,诗风清丽柔婉,音韵和谐,诗歌篇幅也比较短小。唐时出现了关怀民生疾苦和抨击黑暗现实的拟作。而宋、元、明、清时期的拟作,其突出的特点是借古题写古事,故事情节完备,诗作篇幅增长,对人物外貌衣着的描写也更为细致,词语丰富,铺排浓烈,充分发扬了汉乐府善于铺陈的特点,但其中的罗敷也已经成为一个毫无风情的贞妇,失去了夺人的魅力。《陌上桑》拟作至此完全失去了生命力,仅仅变成了一种存在。
  综上所述,《陌上桑》本辞和后世的近百篇拟作形成了特殊的《陌上桑》文学,虽然这些拟作的价值和魅力始终无法超越原作,但因为拟作者的着眼点各不相同,《陌上桑》所包含的每种要素点都被充分表现出来。它们共同烘托着《陌上桑》,彰显着《陌上桑》的风采,为《陌上桑》成为经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就是说,《陌上桑》是后代读者在创作中的能动接受和其他各种接受方式以及《陌上桑》本身固有的价值共同将它推上了经典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士祯.池北偶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2:415.
  [2]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37.
  [3]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922.
  [4]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88.
  [5]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12.
  [6]阮阅.诗话总龟:卷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79.
  [7]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2003.
  [8]傅璇琮.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王翰.梁园寓稿:卷三[M]∥王云五.四库全书珍本:三集.台北:商务印书馆,1964.
  [10]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