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
由《文心》、《孙子》看…
古代文学论文《文化:中…
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
《文心雕龙》诗学范式转…
浅谈《文心雕龙》中的“…
20世纪《文赋》研究述评
刘勰《文心雕龙》思想体…
《文心雕龙》批评文体三…
《文心雕龙》的文体构成…
最新热门    
 
《文心雕龙》“六观”说和文学作品的评析——兼谈龙学未来的两个方向

时间:2009-8-8 16:55:58  来源:不详
的思想和艺术》

    (七)孙玉石对卞之琳《断章》的析评

    (八)李元洛对余光中《寻李白》的析评

    (九)林以亮对西西《哨鹿》的析评

    (十)梁锡华的《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这十篇论文有其代表性,先说论文的作者。夏志清和刘若愚都是华裔的美国学者,后者已去世。“东夏西刘”,六、七十年代,他们在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中,各领风骚。余光中、马森、欧阳子大致上是台湾的批评家,不过,欧阳子长期居住在美国。乐黛云、孙玉石、李元洛是中国大陆的批评家、学者。林以亮、梁锡华基本上是香港的学者、批评家。这十位著名作者,其文学观、批评手法,或多或少都受过西方文学的影响,夏志清和刘若愚所受影响特别深远,不在话下。其次是受评的作品,以时代言,古今都有:《锦瑟》为古代作品,其余则为现代。多选现代作品,目的是进一步显示“古为今用”。以文类言,则诗有《锦瑟》、《断章》、《寻李白》,散文有《纪念刘和珍君》、《半局》,小说有《老残游记》、《伤逝》、《冬夜》、《哨鹿》,戏剧有《雷雨》。这些作品,泰半都极为著名。以下根据诗、散文、小说、戏剧这个次序,略为介绍各篇论文的内容,分析它们涉及的文论概念和方法。

    (1)刘若愚对《锦瑟》的析评。 这是刘氏英文译著《李商隐诗》(The Poerty of Li Shang—yin,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9 年)一书的片段。刘氏将此诗译为英文,解释此诗的有关典故(“事义”),介绍对此诗主题(“位体”)的五种说法。跟着他说:“上述种种解释,没有一种令人完全满意。”接着他详细分析此诗的用字(“置辞”)、涉及的望帝、庄周、沧海、蓝田等等人、事、物(“事义”),最后指出它的主题(“位体”)是“人生如梦”,并拿它和英国诗人济慈名诗《夜莺颂》的末二行相提并论,以见人生之茫然惘然。以上是刘书页51—57所述说的。此外,同书的页207—210,还分析了它的象征手法(“置辞”)和严谨结构(“位体”),结论是《锦瑟》情采兼备,是一首“伟大的诗”。刘氏这个结论,自然是通过比较后下的,虽然他没有说李商隐怎样“通”,怎样“变”。

    (2)孙玉石对《断章》的析评。 这是孙氏《读卞之琳的诗》一文的摘录,收于黄维梁编的《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香港公开进修学院出版,1994年)。《断章》是卞之琳的名作,只有四行,引录如下:“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孙玉石析评时,先就“装饰”和“相对”二义,论此诗的主旨(“位体”),然后详析它的“置辞”和“事义”。他又指出:卞之琳钟爱的《花间集》,内有冯延巳的《蝶恋花》,此词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二句。《断章》与这两句有“多么神似的联系啊!”而卞氏的“创造性吸收与转化还到了不露痕迹的程度”。这里所着力说明的“创造性吸收与转化”,正是六观说中的“通变”。

    (3)李元洛对余光中诗《寻李白》的析评,有详、略两种版本,这里取后者,是载于吴奔星主编的《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88年)里面的。李氏说:“《寻李白》这首诗,播扬着古典的盛唐的芬芳,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感和传统归属感。”又说它“很讲究美的结构的经营”,是一首“自由体诗”。这些是“位体”范畴的论述。按着李氏分析《寻李白》的内容,介绍它叙述的重点,说的是“事义”方面的问题。他又说“余光中诗的语言是精纯的,一是密度高而弹性大,二是炼字炼句具有‘新鲜’与‘新奇’的美学效果”,然后从此诗的用字加以举例证据。这无疑是“置辞”的范围。上述李氏评语中有“新鲜”、“新奇”等词,其观念近于六观说中的“奇正”。在这篇赏析文章的最后,李氏说:“‘盛唐的芬芳,现代的佳构’,这就是余光中的也是当代中国新诗中的上品《寻李白》。”其中“盛唐”与“现代”并陈,是从“通变”的角度为这首诗定位了。

    (4)梁锡华的《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也收录于(2)提到的《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梁氏先指出,《记》文抒情以彩色浓厚,在鲁迅散文中较为少见。这可说是“位体”方面的分辨:如用“奇正”概念,则可说此文为鲁迅本身作品中之“奇”(“正”的是那些以议论为主的杂文——杂文是散文中的一类)。接着,梁氏介绍《记》文内容,此乃“事义”。他又说此文有一个“十分精警的明喻”,又“有不少平行句”,又有“两极性词语的对照”,这些论的都是“置辞”。梁氏此文用了不少篇幅,指出《记》文的若干字句“拖沓”、“不当”,有“语病”,有“西化劣句”。这些也属于“置辞”的范围。用《文心雕龙》的一个术语来说,梁氏在这里做的是“指瑕”的工作;正如他说的,《记》文“不是无懈可击的完美杰作”。梁氏还拿鲁迅作品和冰心、徐志摩、郁达夫的一些悼文比较,指出《记》文的特色,他用的是相当于“奇正”的概念。

    (5)余光中对张晓风《半局》的析评, 见于余氏的《亦秀亦豪的健笔》一文,这是余氏为张晓风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所写的序。此文收于余著《分水岭上》(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81年)。《半局》写的是人物,余氏说张晓风写作时用了介于《史记》列传和《世说新语》之间的笔法;说《半局》是“近年来散文的妙品”,它的“老到姿肆之处,鲁迅也不过如此”。这里所论,属于“位体”、“通变”的范畴。余氏析评此文内容(“事义”),对其比喻、题目的用词等,加以赞扬,论的正是“置辞”。余氏认为“半局”中的片段,“速度快,笔力强,一气呵成”,这是可纳入“宫商”方面的特点。又说此文受了“现代诗的启示”,张晓风以诗为文,余氏注意的可说是文体的“奇正”问题了。

    (6)夏志清的《〈老残游记〉新论》原为英文,由黄维梁中译, 收于夏著《文学的前途》(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4年)中。此文颇长,达二万字。夏氏评论的,包括下面这些:《老残游记》关怀中国命运,是抒情小说:它“结构松散,……情节与题材的完整性,两皆缺乏”。这些议论,属于“位体”。它和同时代的讽刺小说、谴责小说不同,作者“探究国家的现在与未来,所以,它可被称为中国的第一本政治小说”。此处所论属于“奇正”。这本小说和唐代杜甫的诗一样,表现忧时感世之怀,作者也和杜甫“能摹擅写”。作者刘鹗“和杜甫最为接近”。这里所论,近于“通变”。夏氏又指出,《老残游记》写哭泣,表达对国运消沉和乐观两种态度,写“自由而和平的……桃花山中,也有虎啸狼嗥”等等。这些自然是“事义”的范围。夏氏还引录小说中的片段,它们的特点是“精描细摹”,写景与抒情都很精彩。这里说的是“置辞”。

    (7)乐黛云的《论〈伤逝〉的思想和艺术》, 收于乐著《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一书中,乐氏花了很多篇幅析论鲁迅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探究涓生和子君悲剧的成因,这些乃属于“位体”和“事义”的范围。乐氏认为《伤逝》用的是独特的手记形式,又剖析其结构,说明作者怎样“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引向结局”。这些也属于“位体”。至于鲁迅如何“每一细节也都是力求用最简炼的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这些意见,乃与“置辞”有关。乐氏说,《伤逝》“远远超出于同时代同类题材的所有作品”,这个评价,用的是“通变”“奇正”等比较概念而得到的结论。

    (8)欧阳子对白先勇《冬夜》的析评。 欧阳子的《王谢堂前的燕子:〈台北人〉的研析与索隐》(台北,尔雅出版社,1976年)析评了《台北人》小说集里面所有十四篇小说,其中一篇论文是《〈冬夜〉之对比反讽运用与小说气氛酿造》。此文近二万字,字数比短篇小说《冬夜》还要多。欧阳子指出,《冬夜》写当代知识分子的困境,表达今非昔比的主题:从前有理想有朝气,现在则妥协于现实,意气消沉。论文中的“对比”、“反讽”二语,与主题有关,也与结构、人事物,以至修辞有关。欧阳子用显微镜式的细读精析法,讨论《冬夜》的遣辞、取材等局部细节,如何与作品的思想主题配合,如何使小说充满着“惆怅无尽感伤绵绵的迷漫气氛”。欧阳子的批评手法, 深受“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的影响,她用的是从细节到全体的艺术性精析法。她分析的,不出“位体”、“事义”、“置辞”这几个范畴。

    (9)林以亮对西西《哨鹿》的析评。 林著《更上一层楼》(台北,九歌出版社,1987年)中的《像西西这样的一位小说家》,综论西西的小说,其中五千多字论及西西的长篇小说《哨鹿》。香港作家西西的这部小说,包含了两个人物,两个故事,一是乾隆皇帝及其盛大的狩猎之事,一是小人物阿木泰及其默默而生默默而死。林氏主要论《哨鹿》的结构(“位体”),指出西西在小说中交错运用“传统和现代两种叙事技巧,……显示出作者的匠心”。这个论点含有“通变”的意思在内。林氏认为《哨鹿》的“结构犹如一首交响曲,……整首乐曲有两个主要旋律,一是乾隆的,明朗而响亮;……另一是阿木泰的,柔和而单纯”。林氏以音乐为喻,因此巧妙而少有地反映“位体”以至“事义”、“置辞”和“宫商”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篇别开生面的论文,也使读者尝试体会《哨鹿》写法上“奇正”之处。

    (10)马森的《中国现代舞台上的悲剧典范——论曹禺的〈雷雨〉》,也收在上述的《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一书中。马氏先界定悲剧,指出《雷雨》“有意地模仿西方悲剧的形式和写法”,他引述剧作者的话,说此剧写的是“天地之间的‘残忍’”。这些乃属于“位体”的范围。马氏指出,“这对宇宙残忍的看法,无宁是来自道家”的“天地以万物为刍狗”的观念,“是西方的悲剧未曾涉及的”。所论近于“通变”。马氏论述《雷雨》“事义”的笔墨最多,并探讨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原型。马氏指出,曹禺年轻时目睹耳闻父、兄、继母等人的事情,后来在《雷雨》中把这些加以转化,表现出来。这使人想起《文心雕龙》的“体性”说。《体性》篇说明作者才气性情怎样表现于作品;引而申之,作者的经历自然也影响了作品的内容。

        4

    上面用了不少篇幅,介绍了十篇论文的内容,说明了一个事实:尽管论文篇幅长短不一,它们析评时重点每有不同,论文作者的文学品味未必一致,他们注意所及的项目,基本上离不开六观的范围。位体、事义、置辞是不可少的,奇正和通变也常有,倒是注意到宫商的却很少。诗有音乐性,照理析诗时,音乐性——也就是宫商——是应该注意的,而这里不然。这个现象并不等于说六观中的宫商是多余的,只能说在实际批评中,析论音乐性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以至很多评论者都省略了。

    上面对各篇论文的介绍,似乎有点机械化,似乎可以节省这许多篇幅,说一句“这十篇论文顾及的都离不开六观的范畴”就行了。不然!因为非如此一一列举铺陈,就不能清楚而有力地说明这句话,就不能说明六观说这个批评体系的重大意义。我还想举出更多的论文,说明它们所注意的也离不开六观说的范围。限于篇幅而不能这样做。无论如何,我相信任何批评家对作品的析评,都跳不出六观说这个“六”指山。我们阅读中国古代文论,发现在《文心雕龙》之前,没有这样一个多方面照顾的批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