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
由《文心》、《孙子》看…
古代文学论文《文化:中…
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
《文心雕龙》诗学范式转…
浅谈《文心雕龙》中的“…
20世纪《文赋》研究述评
《文心雕龙》批评文体三…
《文心雕龙》的文体构成…
《文心雕龙》“杂而不越…
最新热门    
 
刘勰《文心雕龙》思想体系的研究

时间:2009-8-8 16:56:34  来源:不详
中所讲的‘神理’和‘自然之道’是一致的,‘神理’就是‘自然之道’,‘自然  之道’也可称之为‘神理’。其来源是儒家经典,其思想倾向也  基本上是儒家的”。还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九次使用  “自然”一词,有二种含义,一是天然的意思,二是自然而然的意思,与佛教也无瓜葛。又指出,“太极”只是个表示时间的概  念,“玄圣”是指上文的“风姓”,亦即传说中的庖牺氏,不过  这里并不单指一人,而是以他为代表(他是最早的),包括庖牺  至孔子之间的一系列创立儒家之经的圣人。这些都与佛道无涉[11]。    

又如,在讨论刘勰所论之“道”是否是儒道的问题时,牟  世金等同志也提出不同看法。牟世金认为:“要直接从《原道》    篇论证其‘道’为儒道,就更为困难了。篇末有‘光采玄圣,炳耀仁孝’之赞,‘仁孝’二字可谓儒道矣,但原意是讲古代圣人根据‘道’的精神来进行教化,从而使‘仁孝’得以发出光采。这和‘爰自风姓,暨于孔氏……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之说一致,一切圣人都要本于道来写作和从事教育。所以‘仁孝’二字适足以说明它和‘原道’的‘道’不是一回事,‘原道’虽有益于仁孝,却并不就是所原之‘道’。此外尚能提出的依据,就是本篇多取《周易》之说,讲到周孔,且谓‘圣因文而明道’,既是圣人所明之道,就只能是儒道。且不说这些推论不能说明什么实质,如果是正确的,却难免使人生疑;既然是原儒道,刘勰何不直书力论,而讲了一大篇龙凤虎豹、云霞草木等等与儒道无关的话?”[12]

再如,对那种认为刘勰所论之道,与儒道、佛道没有关系,只是要说明天地万物自然有文的规律的看法,刘长恒等提出了反驳的意见。他认为:“要弄清《原道》的‘道’,刘勰所‘原’的是‘道’,是带有普遍规律性的‘公相’的‘大道’。”刘勰在“《原道》里追溯文的起源,实际上是由一般的文章(即‘经典枝条’)推及儒家的经典,由儒家经典的《易》、《书》等推及《河图》、《洛书》,由《河》、《洛》推及‘日月叠壁’的天和‘山川焕绮’的地,再由天地推原到‘玄黄色杂’的太极元气。通过‘寻根’‘索源’,极力在说明:儒家著作乃秉天承地的经典,宜乎以儒家之道为根本,以儒家圣贤为宗师,以儒家《六经》为楷模了”。这就说明“道”与儒家之关系[13]。    

这种讨论无疑有很大好处,它有益于打破个体研究者固有的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弥补彼此之间知识结构的差异,在新的基础上更好地探索刘勰所论之“道”的客观内容。我们应坚持这种平等的、深入的学术交锋。    

二、在研究刘勰所论之“道”的内涵过程中,必然要对刘  勰创作《文心雕龙》时思想的哲学倾向进行探讨和判断。对这个问题,“龙”学界有如下几种看法。 

1.认为刘勰的思想基本倾向于唯物主义。    

吉谷认为,刘勰出仕前的指导思想是儒家朴素的唯物主义  思想和儒家的政治观点,特别是荀子、王充的进步思想。所以,  不能单强调研究文艺本身对他进步的文艺理论的作用而忽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他研究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文心雕龙》的  朴素唯物主义文艺理论与其世界观是一致的[14]。牟世金认为,从“自然之观”这个根本问题来看,刘勰的“原道”的观点基本是  唯物的。当然,刘勰的唯物思想是不自觉的,但也不能认为《文心雕龙》中占主导面的唯物观点是一种偶然现象。从刘勰的身世及其整个思想的具体情况来看,他的文学思想本身就是历史  的产物。刘勰对当时世族地主控制之下文学状况的不满,他写  《文心雕龙》时还存在的积极入世态度,在儒佛道同的思潮中,  他虽然置身佛门,却并未年满具戒,直到晚年才正式出家。这些对构成刘勰的文学思想都有一定的作用。从《文心雕龙》本身来看,刘勰能针对现实、从总结文学创作实际经验出发来评论文学,这对他写成以唯物观点为主的《文心雕龙》,有着重要作用。忠于现实的作家,是可以接近唯物主义的;忠于实际创作经验的评论家,同样有可能接近唯物主义[15]。史瑶认为,刘勰道论中所表现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吸收了《周易》、《荀子》中的唯物主义思想资料。[16]    

2.认为刘勰的世界观基本是客观唯心主义,但文学观中有唯物主义因素。    

炳章认为:“刘勰世界观是复杂的,也是有矛盾的,他的宇宙本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是,他的文学观却是唯物主义因素和唯心主义因素交织着,而其中朴素唯物主义因素则是主要的部分,因而也提出了一系列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17]曹道衡论述得更为充分。他认为,刘勰的世界观无疑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他在这里所说的“道”,实际上就是指的宇宙的本体。在他心目中,宇宙的本体是一种精神或理念,他把它称之为“道”或“神理”。“道”或“神理”是先万物而生,并且是万物产生的唯一原因。他说:“至道宗极,理归乎一”,也就是断言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质归源于一种精神或理念。这种精神或理念原是一个东西,它即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它决定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教化人们的一切行动和言论(“弥编神化,陶铸群生”),只是后来有了万物,有了人类以后,它的名目就多起来了,中国人唤它“道”;印度人叫它“菩提”,名目不同,东西已是一个,孔子和佛都是这个本体的体现者和论述者,他们的“道”相同,而只是具体说明不同而已。根据孔子或佛的说教去身体力行,都同样可以符合客观的绝对真理。刘勰在这里所说的“道”和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或朱熹所说的先于“气”(物质)而存在的“理”基本上是同样的东西。显然这是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同时,曹道衡还指出《文心雕龙》在文学观上的一些唯物主义因素。[18]  

3.认为刘勰的思想是反动的唯心主义。   

杨柳桥认为,由于刘勰主张文章必须“宗经”,“经”原于  “自然之道”,因而他必然要提出“因文以明道”,也就是后来所谓“文以载道”的反动主张。这种“道”,当然已经不再是“遭沿圣以垂文”或契合“神理”的“自然之遭”,而是儒家把它经过一番“陶铸”(炮制)所拟定出来的“励德树声”、“圣谟卓绝”的“成化”之“道”,也就是统治阶级压迫人民、剥削人民  的“天经地义”之“道”了。刘勰主张的“宗经”是儒家那套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君君臣臣”、“克己复礼”的内容。这便是他对文章作者所提出的最基本的政治要求或标准。他这种文章(文学)要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政治主张,虽然在一部《文心雕龙))中,只在《序志》篇中提出了那么几句,但是他这种画龙点睛的手法,把他的极端唯心的文章理论,表现得是非常鲜明的。[19] 

从大量的“龙”学研究文章来看,绝大多数研究者认识到,对刘勰思想的哲学倾向的判断,应该是“龙”学研究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决不是堆砌大帽子所能奏效的。因此,许多研究者都采取了较为审慎的态度。这无疑是正确的态度。    

三、在人们研究过刘勰的思想性质之后,自然会对《文心雕龙》的核心问题——文学理论体系问题进行探索。这个问题,大致有如下几种看法:    

1.认为刘勰的《文心雕龙》主要是一部写作指导或文章  作法的书籍。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就指出过:“《文心雕龙》的根本宗旨,在于讲明作文的法则。”王运熙对这个看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他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详细研讨写作方法的书,它的宗旨是通过阐明写作方法,端正文体,纠正当时的不良文风。《原道》至《辨骚》五篇是总论,提出写作方法的总原则和总要求,也就是全书的基本思想。《明诗》至《书记》二十篇,是各体文章写作指导,结合介绍各体文章的性质、历史发展、代  表作家作品,分别阐明写作各体文章时所应注意的写作要求和  方法。其中前面几篇着重谈体制风格,后面几篇着重谈用词造句。《时序》至《程器》五篇为第四部分,是附论,大抵不直接谈写作方法,讨论了文学与时代及景色的关系、文学批评的态度和方法等问题。[20]  

2.认为建立了以“衔华佩实”为核心,以研究物、情、言的相互关系为总纲的文学理论体系。    

牟世金认为,“原道”和“宗经”相结合表明了刘勰的基本  文学主张,就是首先树立本于自然之道而能“衔华而佩实”的  儒家经典这个标准。“衔华而佩实”是刘勰在《原道》、《征圣》、  《宗经》三篇总论中提出的核心观点,所以他说:“然则志足而  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要有充实  的内容和巧丽的形式相结合,这就是文学创作的金科玉律,也    就是刘勰评论文学的最高准则。这一基本观点,是贯彻于《文心雕龙》全书的。在“论文叙笔”部分,论骚体中提出“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辨骚》);评诗歌,则强调“舒文载实。(《明诗》);论辞赋,就主张“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诠赋》);对“情采芳芬”(《颂赞》)、“华实相胜”  (《章表》)、“志高而文伟”(《书记》)、“揽华而食实”(《诸子》)的作品,予以肯定和提倡;对“或文丽而义暌,或理粹而辞驳”  (《杂文》)、“有实无华”(《书记》)、“华不足而实有余”(《封禅》)的作品,则给予批评。至于创作论和批评论部分,刘勰用“剖情析采”四字来概括其总的内容,更说明他是有意着眼于华和实、情和采两个方面的配合来建立其文学理论体系的。[21]对于创作论,牟世金更进一步指出,刘勰的创作论体系,是以《神思》篇为纲,以情言关系为主线,对物情言三者相互关系的全面论述构成的。《神思》篇已初步接触到三种关系,但这只是论其大端,要怎样做到“神与物游”、“物无隐貌”、“密则无际”,还须对这三种关系的复杂内容进入深入具体地探讨。《神思》以下各篇,主要就是对物与情、物与言、言与情三种关系的具体  论述。[22]

3.认为刘勰是以本——正——变为构架的文艺理论体系。

  周振甫认为,要认识刘勰是如何建立他的体系的,先得看  他的“文之枢纽”,“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  骚。”这个枢纽即提出文论上的三个问题:

本————————正————————变 

(本道)  (师圣,体经,酌纬)       (变骚)

他认为文学理论上的问题,第一是抓根本,这个根本就是道,当时的文弊,就由于离开这个根本,所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