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
由《文心》、《孙子》看…
古代文学论文《文化:中…
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
《文心雕龙》诗学范式转…
浅谈《文心雕龙》中的“…
20世纪《文赋》研究述评
《文心雕龙》批评文体三…
《文心雕龙》的文体构成…
《文心雕龙》“杂而不越…
最新热门    
 
刘勰《文心雕龙》思想体系的研究

时间:2009-8-8 16:56:34  来源:不详
面,又有异乎经典的  一面。刘勰提倡文要“宗经”、“征圣”,而骚体文学具备了“宗  经一、“征圣”的一面,又有违背这一主张的一面,他要通过  “辨”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文学宗旨,所以放在“文之枢纽”里  来论述。我们今天把《辨骚》与《原道》、《征圣》、《宗经》、《正  纬》放在一组,作为刘勰的基本文学观来研究,是符合刘勰的原意的。但是,《辨骚》又确实有它的特殊性。骚和诗、赋一样也是一种文体,刘勰对骚的论述基本上符合自己提出的“论文叙笔,囿别区分”的四项要求,从这一点来说,把《辨骚》放在文体论里也未尝不可。这是它本身就兼有这两种特点所决定的。[33]  

看来,“枢纽”这个概念的理解和骚体文学的作用是讨论《辨骚》篇归属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这两个问题有了合理解决,  其归属问题的认识会逐渐趋于统一。   

五、风格是与创作个性、时代、文体等都有联系的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当然在探讨刘勰《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对(<文心雕龙》风格论认识的分歧,主要表现在范围问题。     

一种意见是对(《文心雕龙))风格论持较广泛的理解。   

早在六十年代初,吴调公就认为,刘勰的风格主要散见于  《文心雕龙》的《明诗》、《神思》、《体性》、《风骨》、《定势》、《时序》、《才略》等篇中,但他对风格的重视和风格论的基本精  神,却几乎是贯串全书的。因为刘勰心目中的风格源于作者的  才性,而才性之中,思想最重要,就是《体性》篇赞所说的“辞为肤根,志实骨髓”的道理。有什么“志”,就有什么“辞”,人好文好,人坏文坏,这就归结到《文心雕龙》一书的中心内容心术为文术之本的问题了。既然风格是作家性气的反映,而性气的根本是心志,那么刘勰的风格论中贯穿着这一根思想线索——风格——体性——心术,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说明刘勰的思想性优于艺术性的观点,说明他能抓住“志气”这一关键来分析属于艺术范畴但毕竟受世界观制约的风格问题,说明他对风格的研究能探本溯源,而并非停留在文艺形式上。[34]对此进行比较全面论述的是詹鍈。他首先考察《文心雕龙》对风格的专论——《体性》篇,认为“体”就是指风格,“性”就是指的个性,刘勰是从风格与个性统一的观点来说明问题的,并且指出文坛上的“笔区云谲,文苑波诡”也就是风格的个别差异的形成,归结到作家本身的四种心理因素:“才”、“气”、“学”、“习”。接着他运用西方美学理论来考察《风骨》篇,认为风骨也属于风格的范畴,他是一种理想风格,具有清新、刚健、明朗、壮丽等美的特点,大致相当于后世批评家所说的“阳刚之美”的艺术风格。并进而论述《隐秀》篇(詹鍈认为其篇补文是真的)说明了与《风骨》篇相反的一种风格。《风骨》篇偏于刚,《隐秀》篇偏于柔。他认为,《文心雕龙》在《体性》篇论述作家风格后,特别《风骨》是作为刚性或阳性风格的典型形象,另外又设《隐秀》篇论述诗歌里的柔情和柔性风格,是《文心雕龙》风格学的可贵之处。詹鍈在考察《定势》篇时,认为在这篇里,“势“和“体”联系起来,指的是作品的风格倾向,在创作过程中,所谓“定势”,就是要选定主导的风格倾向。此外,他从《时序》、《通变》等篇中,论述了时代风格的问题。正因为刘勰能从许多社会因素方面来解释文学时代风格的形成,所以他对建安、正始、东西两晋文风的变化,概括得相当准确,评价也是比较适当的。詹鍈还认为,刘勰的“敷理以举统”,就是建立文体风格论。所谓“举统”就是举出文章的“体统”,也就是该体的标准风格。[35]另一种意见则对《文心雕龙》风格论述于宽泛的理解提出了异议。    刘文忠认为,詹鍈所建立的《文心雕龙》的风格学体系,似有将风格扩大化的倾向,《风格学》中的八篇文章,几乎有半数以上不属于风格论。[36]关于《风骨》篇是否属于风格问题,牟世金认为,刘勰的“风骨”论,的确不是孤立地提出来的,而是在研究各种风格的基础上,对刘勰所理想的作品提出的总的要求。但“风骨”并不等于风格。如果以“风骨”为风格的一种,改“数穷八体”为“数穷九体”,显然不能成立,如以“风骨”为一种综合性的总的“风格”,这个“风格”就失去风格的意义,不成其为风格了。而且,刘勰自己有“风骨乏采”,或“采乏风骨”的话,“采”的有无浓淡,本身就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岂能说“风格乏采”或“采乏风格”?[37]关于《定势》篇是否属于风格问题,涂光社认为,“势”含有风格的因素,但不能归结于风格,因为中国古代文论自成体系,古今术语绝少等同者,倘将含有风格因素的术语,如象《文心》中的“体”、“体势”、“势”统统不加区别地释为风格,至少是忽略了它们各自不能取代的特点,这样做造成了概念上的混乱。[38]寇效信也认为:“即如‘势’字,解作风格、文体风格、文体特点,虽不无道理,但都不尽符合刘勰原意。”[39]关于《隐秀》篇是否属于风格问题,刘文忠认为,刘勰处处将“隐”与“秀”分言之,足见“隐秀”不是一种风格。《隐秀》篇的主旨是论诗歌鉴赏。而且,现存的秀句,很象边塞诗的名句,具有阳刚之美,与詹鍈所说阴柔之美相反。这些句子不过是秀句的欣赏而已。[40]此外,牟世金、刘文忠对将文体论看成风格也提出了相反意见。       

看来,要使《文心雕龙》风格学深入下去,对“风格”这个范畴的科学厘定,对刘勰有关文章的透彻理解是必要的前提。   

当然,三十多年来《文心雕龙》的讨论不仅以上五个方面,比如对风骨内涵的理解、刘勰对浪漫主义的认识、刘勰的“奇    正”观、《隐秀》篇的真伪问题、刘勰的身世问题、刘勰前后思想变化问题等,都展开了有益的讨论,而且它们对理解认识《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体系也是必要的。因篇幅限制,不再一一论列。


--------------------------------------------------------------------------------
[1]《文心雕龙创作论》第3l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版。

[2]《文心雕龙学刊》第一辑第373页。

[3]《论<文心雕龙>的纲》,《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8期。

[4]《文心雕龙>的<原道>》,1962年12月30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5]《<文心雕龙>与老庄思想》,《四川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

[6]《论刘勰的“自然之道”》,《文心雕龙学刊》第一辑。

[7]《<文心雕龙>的原道论》,《文心雕龙学刊》第一辑。    、 

[8]《<文心雕龙>(原道>篇的几个问题》,《河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l期。

[9]《论刘勰的“自然之道”》,《文史哲》1961年第3期。

[10]《刘勰“原道”论管见》,《文史哲》1984年第6期。

[11]《<文心雕龙>之‘神理’辨》,《文学遗产》季刊1982年第3期。

[12]《刘勰“原道”论管见》。

[13]《略论<文心雕龙·原道>的“道”》,《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八辑。

[14]《文心雕龙>与刘勰的世界观》,1960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15]《〈文心雕龙评注>引论》,见《雕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16]《<辨“道”——<文心雕龙>札记》,《浙江学刊》1981年第1期。

[17]《浅谈刘勰文学观的哲学思想基础》,1961年4月9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18]《刘勰的世界观和文学观初探》,1961年4月9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19]《<文心雕龙》文章理论的唯心主义本质》,《文史哲》1980年第1期。 

[20]《<文心雕龙>的宗旨、结构和基本思想,《复旦学报》1981年第5期。 

[21]《<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  

[22]《<文心雕龙>创作论初探》,《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1、2期。   

[23]《<文心雕龙>的体系》1983年12月13日《光明日报》 。

[24]《也谈<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学术月刊》1983年第3期。

[25]《略论(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体系》,《文心雕龙学刊》第一辑。 

[26]《<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张文勋),《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贾树新),《四平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   

[27] 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心雕龙学刊》第二辑。

[28]《<文心雕龙·辨骚>的从新认识》,1961年12月12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29]《刘勰为何把辨骚列为“文之枢纽”》,1964年8月23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30]《<辨骚>篇不属于总论吗?》,《复旦学报》1981年第5期。

[31]《〈文心雕龙〉“总论”辨析》(李炳勋),《中州学刊》1983年第1期;《也谈〈辨骚〉篇的归属问题》(李炳勋),《中州学刊》1984年第5期;《也谈〈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马宏山)见前。 

[32]《<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     

[33]《<文心雕龙>研究中应注意文体论的研究》,《古典文学理论研究》第四辑。

[34]《刘勰的风格论)>.1961年8月13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35]《<文心雕龙>的风格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36]《评<文心雕龙的风格学>》,《文心雕龙学刊》第二辑。

[37]《雕龙学》第25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8]《<文心雕龙>“定势论”浅说》,《文学评论丛刊》第十二辑。  

[39]《<文心雕龙>之“势”的辨析与探源》,《陕西师大学报》1984年第3期。 

[40] 见前注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