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关于王老吉主演的文字游…
关于金融危机的18个为什…
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
二十五岁的爱情
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
关于风水,周易,中医的…
关于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指导理…
关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
最新热门    
 
关于二十世纪诸宫调的整理与研究

时间:2009-8-8 16:56:34  来源:不详
所编的《雍熙乐府》、清初李玉所编的《北词广正谱》和清乾隆时周祥钰诸人所编的《九宫大成》等书中,其中以《雍熙乐府》收录最多。

郑振铎、冯沅君、任二北、赵景深等人都曾对《天宝遗事》进行过钩稽和整理,可惜未曾付梓。郑振铎曾辑得《天宝遗事》遗曲五十四套,并根据《遗事引》所述内容,将这五十多套曲子进行了排列13 ,让人了解该书的大致内容。朱禧在郑振铎整理的基础上,又对《天宝遗事》的遗曲进行了一番大集,共辑得六十套(不包括散落的单支曲子),按内容组合成七个大部分:“引辞”、“唐明皇宠幸杨玉环”、“唐明皇游月宫”、“安禄山私通杨玉环”、“安禄山被贬造反”、“马嵬坡杨玉环身亡”、“唐明皇回转长安”。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让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窥见该书的故事梗概。每套曲子后有辑者的校注。每个部分前面有提示,说明组合的理由。每个部分后面有简要的评析。书后列有四个附录:“《天宝遗事诸宫调》单支曲文”、“未找到曲文的《北词广正谱》所列《天宝遗事诸宫调》‘套数分题’”、“《天宝遗事诸宫调》残存套数索引”、“有疑议的作品”,为诸宫调研究者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朱禧所辑的《天宝遗事诸宫调》由天津古籍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是目前较为通行的本子。另外,凌景埏、谢伯阳的《诸宫调两种》,在赵景深的帮助下,也辑得遗曲六十套、零曲一首。

四 深入研究诸宫调的意义

由于诸宫调是一门民间艺术——市井伎艺,故它很少见诸文献典籍之中。尽管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二中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但在士大夫文人笔下已不能见到有关孔三传这位 诸宫调创始者的详细资料。这是十分遗憾的事。然而,诸宫调在中国文学史、戏剧史上的地位是无论如何也忽略不了的,它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透过诸宫调,我们可以发现词向曲嬗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看到南北曲的艺术渊源和形成过程,可以认识中国古代音乐体系在宋金元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因此,研究诸宫调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诸宫调兴起于北宋中期,历南宋、金,繁盛于元代前期,衰落于元代中后期,流传了二百余年。它是一种体制空前宏伟的民间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人在文化艺术创作上的卓越智慧和能力,也体现那个时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和思维认知水平。因此,它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认识价值,是中国乃至整个人类重要的文学艺术遗产。研究它,就是为了发掘这份宝贵的遗产,让它为今天的文学艺术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作用。研究它,就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从文学艺术发展角度来看,诸宫调展示了词向曲嬗变的过程。词是两宋的代表性文学,在形式上有单调、双片、三片、四片之分,但它篇幅短小,最长的也只有二百四十多字。它以一个词调为一个完整的音乐单元,故宋人称词的演唱为“小唱”。小唱伎艺在宋代虽很盛行,私宴、公宴、酒楼、茶馆、瓦肆、行院皆可见它的表演,但受诸形式和篇幅的限制,所唱的内容以抒情性为主。如此,虽能迎合当时人们情绪宣泄的需要,但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审美娱乐的需要。因此,人们创造了鼓子词、传踏等较为大型的艺术样式。从唱的方面看,鼓子词和传踏都是用一个词调来反复演唱,未免有些单调重复。为了克服审美听觉上单调重复的缺憾,诸宫调应运而生。它以多个宫调的许多词调组合成一个丰富多变的演唱体系,杂以说白,来表演长篇传奇故事。宋代的词基本上是按两条线路发展,即文人雅词与民间俗词。诸宫调作为民间艺术——市井伎艺术,所用的词调都是民间流行的通俗词调,它确实具有一种“包罗时曲的特点”。当然,诸宫调的作者也大量地采用雅词常用的词调,以求获取“士大夫皆能诵之”的社会效果。再加上雅词与俗词在词调上并无明显的差别,有不少词调是共通的。由此看来,诸宫调确实是雅词和俗词的“汇集之所”,它们在这里被重新进行有机的排列和组合,成为诸宫调作者讲述故事、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诸宫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借用了“缠令”的艺术优长,将词调组合成套曲来演唱,更增添了繁富而多变的审美效果和宏大而细腻的艺术表现功能。同时,诸宫调又吸收了唱赚、大曲、宋杂剧等伎艺的特点,构成自己宏丽的艺术体制,对南北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具体地说,南宋诸宫调与南戏关系密切,金代诸宫调对北曲有直接的沾溉。因此,研究诸宫调,我们不仅可以发现词向曲嬗变的轨迹,而且可以再次证明民间文学是推动文学史前进的积极因素。

宋金时期是燕乐体系发展和完善的时期。从宫调看,早期燕乐有八十四调,而在音乐实践中,实用者为二十八调,即“燕乐二十八调”。到了宋代,高宫、高大石、高般涉三调和角七调教坊弃而不用,只剩十八调,而实际所用的也不过是“七宫十二调”,即十九宫调。到了元代,虽有十七宫调流传(元散曲用十七宫调),但元杂剧常用者只有九调,即所谓的“九宫”。由此可见,燕乐的发展变化是遽速的,而诸宫调处于词曲之间,是燕乐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刘知远诸宫调》虽残缺了近三分之二,但仍可知它用了十四个宫调,其中十二个为宋代所常用。在这十四个宫调 中,既有北宋教坊废置不用的“商角调”和“高平调”,也有金元时期不用的“歇指调”。这是由于《刘知远》是民间作品,不为教坊的做法所左右;它是北宋后期所作、金代初期改编的作品,故有这种现象存在。《董西厢》共用了十四个宫调,其中十三个为北宋所常用。只有商调和羽调不为宋代教坊所用。羽调至元代已不大用(南曲用之),而商调成了“九宫”之一。因此,透过诸宫调的音乐体制,我们可以看到宫调的变化和燕乐体系的完善。



注释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第四章《宋之乐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②郑振铎《宋金元诸宫调考》第十一部分,见《中国文学研究》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③该文载《文学遗产增刊》五辑。

④见《词曲概论》第七章《论诸宫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⑤见宋克夫《诸宫调体制源流考辨》,《文学遗产》1989年第6期。

⑥见冯沅君《天宝遗事辑本题记》,见《古剧说汇》,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

⑦见翁敏华《试论诸宫调的音乐体制》,《文学遗产》1982年第4期。

⑧洛地《诸宫调的“尾”》,《文学遗产》1983年第2期。

⑨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第一章《北曲之渊源与形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⑩杨振良《由音乐结构试论诸宫调对南戏的影响》,《宋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2期。

11向达手抄本“题记”,引自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下册《鼓子词与诸宫调》,上海书店1984年版。

12凌景埏《董解元西厢记》(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月版。

13见郑振铎《宋金元诸宫调考》第十三部分。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