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浅论艺术设计在先进文化…
浅论苏青作品的世俗化风…
浅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浅论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浅论文艺的客观性和主体…
浅析孟子的主体人格美思…
浅论散文的艺术形象
浅论《桃花源诗并序》的…
浅论犹太民族“犹太性”
浅论戊戌时期不缠足运动…
最新热门    
 
浅论孟子“仁政”的古今影响

时间:2010-2-2 9:56:14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孔子 孟子 仁 仁政 影响
  论文摘要:孟子的“仁政”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仁政学说的基石,对当时及以后的封建社会乃至当今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先介绍孔子伦理学意义上的“仁”,其次介绍孟子“仁政”学说提出的背景,最后引申出孟子仁政思想的古今影响。
   
  “仁”和“仁政”是儒家人学思想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孔子在吸收前人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仁”学,孟子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一、孔子“仁”的辨析 
   
  从字形上看,“仁”,从“人”从“二”,是“二”“人”的结合,二个是人对等的位置关系,意味着二个人之间的矛盾经过化解达到统一。可见是一种关系,他强调双方的对等,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妇有别”、“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都同时对双方提出了权利义务上的要求。 
   孔子的“仁”属于伦理学范畴,关于 “仁”他有许多解释,如“仁者,人也”①、“仁者,爱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这种伦理学意义上的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他强调身体力行,认为“求仁而得仁”④,只要有坚定的志向,始终不渝地追求,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孟子“仁政”提出的背景 
   
  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当时王道解枢、礼崩乐坏、诸侯并起,战争,压抑,管制,使得民不聊生。目睹当时的社会环境,孟子关心人民疾苦,积极为改变这种现状寻求出路。在对君民关系进行深切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说“为仁由己”,他强调道德上的自觉自律,孟子把这种道德意义上的“仁”扩充发展成为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使之具有法律性质的约束力,就是“仁政”。 
   
  三、仁政的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在仁政问题上,孟子关注的对象有两个,即居上位君主和处下位的百姓。他提出仁政的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所以“仁政”既是统治者平天下的法宝,又是维护百姓利益的重要手段。 
  (一)为统治者治理天下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治国之道。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君主的施政态度:“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推行仁政不是“挟太山以超北海”,而是属于“为长者折枝”之类。 
  为什么仁政可以如此轻而易举的实现呢?孟子主张性善,“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⑤”恻隐、是非、羞恶、辞让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君王不普及“仁政”,不是客观上不能为,而是主观上不愿为。将此四端推广于政治上,也就有了所谓的不忍人之政,即“仁政”。“人皆可以为尧舜”⑥,通过“法先王之治世”,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达到平天下的目的。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后世的统治者影响是深远的,西汉初年从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以及唐初“贞观之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