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浅谈《婚姻法》汉英文本…
浅谈中华苏维埃文化的特…
浅谈天津砖雕艺术的文化…
浅谈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广…
浅谈傣族民间舞蹈的民族…
浅谈由汉乐府的女性描写…
浅谈上海世博会中的海洋…
浅谈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浅谈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及…
最新热门    
 
浅谈孟子和荀子人胜论酌比较

时间:2010-4-15 10:57:51  来源:不详
着产生争夺、残贼、淫乱等不好的社会后果的可能性,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处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这就是说,如果任由人的这些自然属性和生理欲望发展而无所规范节制的话,将会带来争夺和纷争,引起恶的结果。所以确切地说,性恶的“恶”不是社会伦理道德意义上的恶,而是指人的先天素质的质朴与粗糙。如果不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礼法制度的约束对人的质朴粗糙的先天本性进行改造和规范,顺着人的自然之性发展的话就会带来不好的结果。所以,性恶不具有道德判断的意味,而是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发展结果的描述。
  概而言之,盂子、苟子都肯定人具有自然属性和道德属性,但又通过以何种属性为人性的解释阐明了性善和性恶。孟苟人性论的基本差异就在于对人性的规定不同,借用康有为的概括就是:“苟子言性以魄言之,孟子言性以魂言之”。孟子主要从人的道德属性和天赋的道德素质出发定义人“性”,而荀子则从人的自然本能和感官生理欲求出发来理解人“性”,孟子和苟子对人性的规定不同,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
二、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出发点不同,所以个体成善的途径不同
  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是在现实中,并非人人都是尧舜或者都是为善的,相反却有为恶的人,孟子认为这是因为人虽然生而具有蔷端和良心,但是人性可能丢失,人不为善的原因不在人性本身,而在于环境的浸染和主观不努力从而丧失了其纯然至善的本心,即“放其良心”。例如,山上原有茂盛的树木,由于遭砍伐和牛羊的啃食变为秃山,人们就以为山上本来没有树木,但是这不是山本来的面貌。同样的道理,人之为不善,“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l既然人的善良本心是有可能丢失的,那么如何防止它的丢失保持人纯然至善的本性呢?为此,孟子提出了如何保有和扩充人的善心的方法,即个人成圣成德的修养功夫。
  孟子提出的修养功夫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强调向内用功,从心内求。人天生具有使自己成为圣人君子的欲求和能力,因而修己主要是一种自主行为,人们须“反求诸己”,对自己所固有的善性及其所体现的良心进行存养扩充,便可以成德作圣。这就要求人们“存心养性”,将人心中固有的仁、义、礼、智等善端“扩而充之”,达到“尽心知性”的目的。如果能将仁义礼智善端扩充就能体现人之善性,“凡有四端于我者,皆知扩而充之,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强调以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来节制人的物质欲望,从而使物欲服从良心的指引,防止良心受物欲支配而丧失,即“养心莫善于寡欲”。纠盂子发扬了孔子的“内自省”的修己方法,要求主体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动机上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对保持善性有益的就要发扬,有害的就要防止,“存心”的同时也要“求其放心”即找回失去的善良本心。
  苟子不认为人的先天本性中包含善端,而是认为善乃是人为的,是在对人的质朴粗糙的自然之性进行改造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在个体成善的途径上,苟子与孟子也是有区别的。与孟子强调内在的善性的存养扩充不同,苟子强调的是对于外在的礼法制度的学习和遵从。
  苟子虽然进行了“性伪之分”,但是主体可以通过“化性起伪”而达到性伪相合,即人性虽恶但是后天的努力可以改造人性,变性恶为性善,由此苟子提出了“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命题。“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