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浅谈《黄英》人物的心理…
浅谈赵翼的文学发展观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左传》释梦的心理…
浅谈中国术语学的理论建…
浅谈漆画艺术的前景—突…
浅谈五月诗社笔谈《20世…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与设计
浅谈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
浅谈多元文化下我国传统…
最新热门    
 
浅谈《诗经》研究的传统与当下思考

时间:2010-7-8 11:00:39  来源:不详
把它放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考察其特殊个性,定会有新的发现。正如晋人郭景纯所道:“物不自异,待我而后异,异果在我,非物异化。”从不同时期的角度说,在《诗经》时期,人自身被作为理解和关照客观事物的唯一参照系,即人的意识对物的同化,因而呈现出含混性,即所谓的“同化错失”。闻一多先生特地指出,他的治学方法是“把古书放在古人的生活范畴里去研究。在不同的时期,用历史比较的方法研究《诗经》,“人们最大的忽略在于《诗经》作为文学特征的艺术形象,很少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主体精神的时代特征,以及其中艺术形象塑造中的粗精成败,这恰恰是基础性的东西”。我们常见的是把作品剖解成主题思想、具体的理想意义和反映的社会现实,至于是怎么样由作者的感受转化为诗的,为什么能使几千年后的读者愉悦、紧张,忧愁,愤慨?却鲜有关注。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经》文本的历史客观性,必有助于《诗经》研究的进一步开掘与拓展。
   (四)新的伦理学视角.陈桐生的《论诗教》,认为促成诗教理论的形成因素有四:一是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诗乐、艺术以感性形象诉诸人的感情的特点,以艺术作为培养社会成员伦理感情的重要手段;二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外交场合赋诗言志、寓言、比喻、故事的广泛运用,使古人进一步认识到委婉托讽文明风范的价值;三是儒家通过对《诗三百》的解释而使教化具体化;四是《诗三百》确立经典地位之后,统治阶级要求以《诗》教化。诗教理论也就因此提出。李世萍的《论“诗教观”产生之根源及其影响》,以歌颂母爱亲情的诗篇为例说明“诗教观”的本然天成。它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最终导致“文以载道”观的形成。所以,我们既要多学科综合研究,又要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运用新视角进行新的探索

上一页  [1] [2] [3] [4] [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