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浅谈《黄英》人物的心理透视 |
 |
时间:2010-7-8 11:00:42 来源:不详
|
|
|
中事。这一点,我们从作品的开始与终结都可以体会到两人的婚姻主线。 (一)马子才与黄英相遇看似偶然实属有缘 马子才为物色菊花“佳种”而去金陵,回家途中偶遇陶氏姐弟俩,因谈及艺菊之法,话很投机,马子才非常高兴,因而追问姐弟俩意欲何往。当陶生说姐姐“厌金陵,欲卜居于河朔耳”时,马子才决然盛情相邀陶氏姐弟俩居住他家。然而,作为菊精的黄英在择居问题上,也是有条件的,她性不厌卑而喜广。碰巧的是,作为一介儒生的马子才家的情况正好符合了她的居住要求,故此,陶氏姐弟二人到马家南院借居。马子才与陶生姐弟俩的偶遇,马生家的条件与黄英在择居要求上的偶合,这些都是既自然又合乎情理的。但透视有关情节,又可以感觉出这里表面的巧遇与巧合实是一种暗合。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爱菊的马子才与菊精黄英最终的结合实为情理中事。 (二)菊精黄英与马子才联姻的逻辑情理 小说中有一情节更是奇妙:一日,“忽有客自东粤来,寄陶生函信,发之,则嘱姊归马。考其寄书之日,即妻死之日。”在此之前,陶生当被问及其姐何时许嫁时,答日:“四十三月”,而寄于黄英并嘱其与马子才结合的信函时间也“适四十三月也”。由此看来,菊精黄英与马子才的结合似乎就是一种天意。黄英在马子才丧妻之后,出于对马子才好菊的心理倾向而与马子才结为夫妇。 马子才与黄英结合以后,二人世界中的个性冲突却时有发生。但透视该文的主要线索却不难发现,蒲松龄笔下的黄英一直对丈夫马子才处处迁就,此非一般夫妻所具备。究其因,原因并不复杂,仅就马子才好菊成癖这一项就足可作为菊精黄英迁就丈夫的理由,所以黄英在对待与马子才的婚姻问题上,的确是网开一面,给足了马子才这个好菊者面子。 比如马子才不愿像入赘那样住进黄英建造的宅第,黄英便“于壁间开扉通南第,El过课其仆”。又如,当马子才过上富裕生活后还是不自安,认为失去了自己3O年的“清德”,更以“依裙带而食”而“无一毫丈夫气”,为此,黄英还专为马子才在院中建一所茅棚让他自己去住。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菊精黄英之所以采取各种变通的手段来满足丈夫马子才的“虚荣心”,正是出于对爱菊之人的一种尊重和理解。但是,作品为了渲染黄英的风趣品格,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了黄英对马子才以“守贫”为清高的迂阔思想的讽刺。如当马子才执意要将南北两第的东西竭力分开而又无法截然分开时,黄英讥笑他说:“陈仲子毋乃劳乎!”又如,当他为了保持清高住进茅屋数El后,因思念黄英又回到黄英身边时,黄英再次讥笑道:“东食西宿,廉者当不如是。”很显然,这种讽刺不是恶意的挖苦,而是黄英颇有情趣、性格豁达的表现。从艺术表现手法上说,这是一种有意味的表达方式。 三、陶生为好菊之人死而无憾 陶生是《黄英》故事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他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陶生有菊艺,善配菊种,善于经营,他高超的菊艺与马子才形成鲜明的对照。他在旅途中因畅谈菊艺而结识马子才并住进马家,又因以卖菊为谋生手段与马子才发生冲突而离开了马子才,后又以自己高超的菊艺再次吸引了马子才,最后在与“莫逆”的痛饮中醉倒在菊花园中。第一次醉倒后被其姐黄英及时救活;当再次醉倒后,被不解其中原委的姐夫马子才无意中致死于菊花园中。从表面看,马子才无意间致死陶三郎,似乎纯属偶然,但细读小说,马子才致死陶三郎也是事出有因的,因为小说在前文中早就有伏笔。正如我们前文分析的那样,马子才好菊只是一种情趣和爱好,他并非艺菊高手。既非艺菊高手,那么,无意中致死菊精陶三郎也就不足为奇。
陶三郎虽死,但其结果并不会让人感到悲哀。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