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浅析从阐扬幽韵到独抒性…
浅析文艺理论建设中的消…
浅析传统艺术与现代产品…
浅析《红楼梦》玉石崇拜…
浅析“琵琶”于《琵琶行…
从剪纸艺术浅析民俗文化
浅析孤花表春余—韦应物…
浅析一声清罄 余韵悠远…
浅析《等待戈多》的后现…
浅析传承与延展:乡村社…
最新热门    
 
浅析柳宗元《永州八妃》审美心理透视

时间:2010-7-8 11:00:43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柳宗元  《永州八记》  审美心理  审美主体
  论文摘要: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真实地呈现了一个封建社会的被贬谪文人在放逐过程中独特的审美心理,这种心理主要体现在作品中对物之奇,景之幽,境之清,造物之出神入化的诧异与惊叹。由此,审美容体成为审美主体心理感受的投射物,审美心理也因客体的变化和自我积极努力的调整而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层次,这种心理变化又决定了对《永州八记》景物的不同印象。在这种心理透视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作家的心理由不平衡、不稳定渐至冷静、和谐统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继承六朝山水游记的同时,注入了更多的作家主体意识,是为此类文学的顶峰之作。其山水游记的成就集中体现在被贬永州期间的文字里,《永州八记》则又是其中的精品。这组小文章之所以引人注意并成为经典,在于作者真实地呈现了一个封建社会的文人在被朝廷放逐和自我放逐过程中独特的审美心理,这种心理主要体现在《永州八记》中对物之奇,景之幽,境之清,造物之出神人化的诧异与惊叹。
  一般认为,文学审美心理往往会随着文学创作主体不同的人生体验和生命状态而发生变化,可以说在一定的条件下,文学创作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识与主体经验之间是平衡的。所谓“庾信文章老更成”,并不是重点指作家在年龄推移过程中文学性格发生的变化,更多的是阐释作家主体在生命体验发生变化后所带来的文学审美心理的改变,只不过在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里,杜甫把这个变化过程用“老”字来替代。柳宗元也是如此,以被贬官为界限,前后生活的差异是十分巨大的。早在进士及第之前他就有不凡的表现,“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Il。二十一岁登进士科,二十六岁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在这种志得意满的情况下,求进之心更为勃发。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田。此时我们看到柳宗元的文学所传达的审美性格是积极进取、外向激烈的,正如后来自己的回顾评价“少年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啊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经历的正常心理反射。而同年(805)十一月,柳宗元被贬至永州,从人生的至高点坠人万劫不复的深渊。唐代时永州地处荒僻,自然条件恶劣,文化落后,“地及三湘,俗参百越,左衽居椎髻之半,可垦乃石田之际”州;“涉野则有蝮虺大峰,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疳”。加之同朝改革的知己王叔文被杀,王丕病死贬所,母亲因不适应此地环境而很快病故,这些状况极大地刺激了柳宗元“恒惴栗”的心灵。“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居小州,与囚徒为朋,行则若带绳索,处则若关桎梏”。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极端的压抑与焦虑中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的条件式反射,一般会让刺激物呈现出偏离原先面貌的特征。那么,此刻自然界的山水在犹如笼中困兽一样的柳宗元眼中就会一定程度地偏离本身固有特点。当然柳宗元和大多数传统的文人一样,具有探索自然、体验自我生命极致的个性情怀,这就使他从初至永州时的巨大精神沦落中渐渐清醒过来,自然而然地亲近这些异地的风景,以暂时消解内心永远也无法释然的郁闷和痛苦。“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日与其徒上高山,人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理背景下的产物。
  同时,《永州八记》所描写的皆是永中不被注意的风景,“农夫渔父过而陋之”,可柳宗元在遭遇这些风景时很直接明了地表达了他的诧异与惊奇。在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