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析柳宗元《永州八妃》…
浅析从阐扬幽韵到独抒性…
浅析传统艺术与现代产品…
赵季平:文艺追求不朽
文艺精品为谁而生?读者…
文联作协“倡导深入生活…
纪念诗人艾青诞辰100周…
浅析《红楼梦》玉石崇拜…
浅析“琵琶”于《琵琶行…
从剪纸艺术浅析民俗文化
最新热门    
 
浅析文艺理论建设中的消费与审美日常化

时间:2010-7-8 11:00:07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消费审美 日常生活化 文艺理论
  论文摘要:消费和审美日常生活化是教学科研中的热点问题。消费逻辑改变着传统的艺术生产模式,推进着审美日常生活化的深度和广度。在此语境中,艺术标准、审美无功利、艺术与生活界限等理论效度发生了变化,并关联于文艺理论的现代转化。
  文艺理论是对文艺现象、思潮的抽象概括,其研究基点及结构内容会随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即如当前消费和审美日常生活化之所以成为教学科研的热点问题,是因为它们改变了艺术的性质、功能,进而改变着如审美尺度、标准、价值、功能等的理论内涵。因之,从新的角度进行阐释,对理解当前的艺术走向,建构合理的文艺阐释体系至关重要。
    在传统文论教学中,艺术的本质是研究艺术的起点和重点,由此推演出艺术标准的具体原则。虽然艺术标准随时代变化已成共识,但艺术标准作为次要标准的事实却往往被忽略。如毛泽东在《延安艺术座谈会巨的讲话》中提出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成为政治斗争激烈时期不可质疑的原则,并在建国后延续了几十年。随着全球化思潮的弥漫,民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需求趋向多样化,政治标准第一才逐渐淡出,成为重要但趋于温和的原则。此时,艺术标准依然没有成为第一标准。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逻辑成为社会的主导逻辑,艺术也被纳入商业交换的体系中。艺术所面对的现实状况是:如果艺术作品不能尽可能获得最多的消费者,则会在未来市场中被放逐。如果说政治标准依赖政体的强制规约力,那经济标准的推行则是完全听凭市场,市场中无形的手掌控着艺术的选材、主题提炼及叙事策略。这一变化冲击着传统教材的艺术创作—接受构架,而替代以艺术生产—消费模式,艺术的多重价值得以彰显。
    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中,艺术/审美无功利性原则不再具有优先性,商业利润追求掌控了艺术生产。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艺术以审美性作为商业标示,进入工业化生产体系,并在机械复制等商业操作中使利润最大化。但艺术在消费/商业逻辑下并未走向衰退,反而推进了艺术变革,并使艺术资源及时、全面、深入地播散,为社会各层面共享。适应于消费逻辑,艺术者在艺术品中融入各种价值观念和身份意识,并使之成为商业模式中的生长点,为艺术在新经济时代争取与物质产品平等的地位。艺术不仅改变了传统文论中强调的与经济基础的遥远关系,而且发展为转化物质和精神资料的生产力。
    消费不仅刺激着生产,而且生产着需求,艺术/审美消费成为日常消费的重要部分,并改变着生活。美学理念作为核心元素附着于时装、家居装演、产品设计等方面,使生活变得更具美学韵味。且在很大程度卜影响到消费品的畅销与否。对这种变化,韦尔施借助广告作了阐释,“倘若广告成功地将某种产品同消费者烧有兴趣的美学联系起来,那么这产品便有了销路,不管它的真正质量如何。你实际上得到的不是物品,而是通过物品,购买到广告所宣扬的生活方式。而且,由于生活方式在今天为审美伪装所主宰,所以美学事实上就不再仅仅是载体,而成了本质所在”。①同样,艺术在消费过程中,不只被欣赏、体悟,而是被附加了诸如身份、地位、时尚等社会信息。如与克·波斯特指出的:“消费客体因为被结构化成一种代码而获得了权力和魅力。”②消费艺术在当下逐渐演化为远离艺术本身的社会象征行为。消费者有时不是为了消遣、娱乐,而是为了表达对某种艺术格调的青睐,并由此确证自我的社会身份,融入社会的层级结构中。即如当代流行的Fa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