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浅析从阐扬幽韵到独抒性…
浅析文艺理论建设中的消…
浅析传统艺术与现代产品…
浅析《红楼梦》玉石崇拜…
浅析“琵琶”于《琵琶行…
从剪纸艺术浅析民俗文化
浅析孤花表春余—韦应物…
浅析一声清罄 余韵悠远…
浅析《等待戈多》的后现…
浅析传承与延展:乡村社…
最新热门    
 
浅析柳宗元《永州八妃》审美心理透视

时间:2010-7-8 11:00:43  来源:不详
山之怪特。”在居留了数年后,永州之山水他应该是很熟悉的,可在远望西山时仍有“异之”之叹,其后便“过湘江,缘冉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在遭遇钴铒潭和潭西小丘时,他更是除了异之、奇之外,对这些美景有了深深的怜惜,“余怜而售之”。心中的激动也是难以掩盖的,“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柳宗元的这种情绪一直延续至袁家渴,乃“幽丽奇处”,小石城山,“嘉树美箭,益奇而坚”。此类审美体验背后所支撑的心理活动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从永州之人对这些风景的态度来看,这当是些普通,细致的小景。那么柳宗元与永中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正是体现了他在巨大的人生悲感面前的困惑与痛苦,其时柳宗元内心除了漂泊无依、回归无望、甚至有对自我生命的恐惧感外,还有自己不能延续家族冢姓的负罪感,“以是续嗣之重,不绝如缕,每春秋时飨,孑立捧奠,顾眄无后继者,懔懔然唏嘘惴惕……每遇寒食,则北向长号,以首顿地”阎,多重的心灵煎熬几乎把他逼向绝境,那么审美心理在这些刺激下当然会出现极度的变形、偏执和不平衡,使他看到的自然形象自然地不同于常人,呈现出一种自我矛盾、复杂、冲突的状态。由此我们看到,客观景物在投射到文学主体意识中时,其实是发生了内在的“质变”,柳宗元在这种“质变”中找到了自己与这些被弃景物之间的相同关系,所谓同病相怜,其眼中的山水便成为情绪化的艺术形象。

  我们知道柳宗元于805年被贬永州,是年三十三岁。也就是在他的政治生命即将走向辉煌的时候,忽然跌人深谷,这对于年轻而又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柳宗元来讲,打击是相当巨大的。在这种生命状态支配下,他的审美心理也因此而受到影响。那些在他身边的平常山水,就成为作家心理感受的投射物,因之被赋予了作家本人的主观认知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家极力地表达自己的奇异感觉,就是渴望这些他心目中的美景被关注,以给予与它们平等、恰当的评价,当然作者由景及人,更重要的是想传达希望自己被注意、重视的心灵渴望。这是柳宗元一生执著痴迷于自己的济世理想的心理外化,就是在被朝廷抛弃后,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因此我们在清晰地感受到柳宗元笔下的这些山水精美奇特,富有诗情画意的同时,也觉出作者胸中荡溢的不平之气,“噫!以兹丘之胜,置之沣、镐、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夫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
  《永州八记》中的自然山水除了具有柳宗元所认为的奇特之外,在他眼中更是幽静寂寥的。潭西小丘的“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皆在作家眼底、笔下,“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无所避之”。小石潭“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袁家渴“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石渠“风摇其颠,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这时的静不同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心理体验,也不同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精神感悟,是一种纯粹的以客观景物为心理情绪释放、发泄对象的行为,更多地投入了主观化体验,孤独,落寞,缺少关注。最后柳宗元还明确表达出“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叹息,柳宗元在这些被弃之景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其审美心理也就激发他与之亲近、对话,在这样的审美体验中,柳宗元对寂寞幽静景致的关注就直接触入到他孤独,无奈,空落的心灵深处,美丽的自然山水被弃在荒远幽寂的穷乡僻壤,作家主体在遭遇到它们时定然会和自己被弃的命运联系起来,主体的审美体验便会发生内在的重组,自然山水因此而成为“蕴含着精神潜流的感性生命体”。由此作家对永州景致从奇之、异之转向了较为冷静、客观的体验,心中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