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析《诗经》乐歌与中国…
《圣经》和《古兰经》中…
研究古诗,最好不要以清…
论李白 《古风》的社会…
《古田会议决议案》版本…
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成…
古诗词玩MIX:与潮流事…
回环复沓——古诗之生命
顾颉刚与《古史辨》
薛宝琴十首怀古诗“解味…
最新热门    
 
《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意识

时间:2010-7-10 11:13:03  来源:不详
这种清醒的绝望造就了《古诗十九首》中深刻的悲剧意识和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了激起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从空间维度上说,真正的思想家都是灵魂的漂泊者,《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就在诗中倾注了大量的孤独感,生命的漂泊无依,灵魂的无处安放,“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河畔草》)“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回车驾言迈》)“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青青陵上柏》),这种漂泊感也通过思妇对流浪的灵魂的深挚感情的抒发来表现,这样游子思妇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空间上的张力,弹性地表现了士人的困顿和漂泊无依的孤独。
  在空间的距离感中还蕴藏了深沉的孤独和寻找精神家园的渴望。浅层面上是游子思妇的漂泊孤独感,深层结构中却是汉末文人的灵魂流浪和对如何安放生命的叩问。在对精神家园的追索中又是充满了焦灼和忧虑的,“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坡”(《冉冉孤生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行行重行行》),时空的重重阻隔隐喻了现实中通往精神家园道路的遥不可及,“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行行重行行》),“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路程绵远,希望渺茫,即使是看似近在眼前,其实却又远在天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这是对生存困境的象征性描摹,诗人用其勃发的生命意志在其中左右突围,而最后的结果是相隔一条水却仍是可望而不可即,呈现的是无路可达的悲剧情韵,虚无感、幻灭感中自有一种宿命的宁静圣洁。反复出现的“路”的意象是一种象征性隐喻,既是离家的路,也是远离精神家园的象征,路的绵远和障碍重重也正是作者所要强调的距离感,这段与精神家园的距离即是抒情主人公的心灵被锻打拷问的炼狱,也是他灵魂孤独程度的隐喻。
  既然通往精神家园的路途坎坷,那么诗人灵魂的孤独凄苦由什么来慰安呢?生命无处安放了,自然会期许这段苦苦求索的道路可以有人互相扶持走完,因而对知音的渴求就十分强烈,“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然而对孤独越深,寻求知己的渴望越强烈,其中悲酸越浓重,吴淇曰:“十九首中,惟此首最为悲酸,如后《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两篇,何尝不悲酸?然达人读之,犹可忘情;惟此章似涉无故,然却未有悲酸过此者也。”茫茫尘世,知音难觅,而找到精神共鸣者的人,却只能和那个书写“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孟冬寒气至》)的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每一次的求索都充满了生命无力感,然而即便如此还是要坚持不懈地寻觅。
  《古诗十九首》中思索着的诗人对生命终极意义执著地探寻,却只能迫于永恒的压力,以凡俗的方式予以反抗,充满了虚无的悲剧意识;漂泊的灵魂在皈依精神家园的途中,孤独地追索中充满了凄苦的茫然,在重重阻隔面前无能为力,但仍孜孜不倦;精神流亡者对知音人——精神共鸣者的强烈渴望,对能相互温暖的灵魂的寻找最后也以失败告终。这一切都是对生存困境的突围,其中充满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然,这正是悲剧中的崇高美,一切的困厄营造的是充满悲剧感和悲剧意识的氛围,而诗的主体对这些困境的突围净化了这些虚空无力感中蕴含的消极因素,而却从另一面印证了悲剧的悲和崇高。
  
  ①《心灵显示的艺术透视》 韩经太
  
  参考书目:
  《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曹旭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