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论通感手法在李贺诗歌…
试论谢眺诗歌的力量之美
试论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
试论英雄情结对曹操诗歌…
试论蒙古族图形文化研究…
试论南宁市少数民族传统…
试论韦庄《秦妇吟》的诗…
试论诗史互证与审美为本
试论“被看”的女人—《…
试论男权文化语境中的隐…
最新热门    
 
试论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

时间:2010-7-11 10:59:28  来源:不详
《纤浓》中,也讲求真骨,而非俗艳。司空图认为,在“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描绘中,强调意与辞要并举,在形象之外传达“如将不尽,与古为新”的清秀之韵。这远不是那些锦乡的作品所能比拟的。可见,《诗品》在整体上确实蕴含着司空图的诗境理想,而不仅仅是一品两品就能囊括的。

    其次,在司空图的其他诗歌散论中,也能体现出他的诗境理想,并可看出他对诗境理想的实践。例如,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他还认为:“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要讲求“味外之旨”。同是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他还强调“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他还在《与王驾评诗书》中说:“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另外,他在《与极浦谈诗书》中还说道:“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我们从以上这些散论中,可以经过分析得出:一是诗歌所描绘得形象要达到“思与境偕”、“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才能获得“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二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是诗歌的极致,得来并不容易。
    这里,有必要说明,司空图所说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之间,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应该说,它们都是强调作者要为读者提供产生于作品而又不限于作品的形象和意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指加工过的物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侧重于情致方面。这是符合美学原则的:艺术家应重视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该多创造一些容量大的信息符号,使观赏者在无限的动态的欣赏过程中去丰富、实现。上述司空图的诗境理想,暗合了这些艺术规律。
    通过分析可见,司空图的整部《诗品》确实蕴含着这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诗境理想。有一些人认为,司空图标举了王右垂、韦苏州的诗作,就可由此断定他所推崇的诗境是“冲淡”、“自然”。这种说法貌似成立,细察起来则深感缺憾。“冲淡”、“自然”不仅不能概括司空图诗境理想的实质,而且也不能贯通司空图的整个诗歌理论。正是因为司空图在标举各种风格,包括王苏诗风中,有理想诗境这样一个“涵盖万有”、一脉相通的东西为鸽的,有这样一种诗歌的境界理想,才使司空图的整个诗论,既玄密迷人,又博大精深,闪烁出内涵丰富的理性光芒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