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浅谈“不平则鸣”与韩愈…
浅谈元代田园诗的宗唐与…
浅谈鲁一同诗歌风格
浅谈陆游诗歌的抒情性
浅谈欧阳修转益多师及其…
浅谈李清照诗歌的风格特…
浅谈唐诗的传播方式对李…
浅谈中国传统休闲文化与…
浅谈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
试论蒙古族图形文化研究…
最新热门    
 
浅谈吴伟业戏曲创作的“诗史”化倾向

时间:2010-7-13 10:44:45  来源:不详
响与流播,多局限在特定的文人士大夫圈内。当时,尤能引起一班由明入清、深怀兴亡之感的文人的共鸣。如吴伟业本人言,黄景昉看到其剧作后即赠诗云:“征书郑重眠餐损,法曲凄凉涕泪横。”对其被迫出仕清朝之举,深表同情理解。钱谦益亦有诗云:“《牡丹亭》苦唱情多,其奈新声水调何?谁解梅村愁绝处?《秣陵春》是隔江歌。”冒襄的家庭乐班还曾将《秣陵春》搬上舞台,冒氏《同人集》卷十有《演秣陵春倡和诗·步和徐漱雪先生观小优演吴梅村祭酒秣陵春十断句原韵》,很多文人都参与了这次唱和。据吴伟业言,徐坦斋也曾“索余所作传奇,令儿童歌之以为乐。”而两种杂剧则未见有搬演记载。除此之外,《秣陵春》场上搬演的记载亦非常罕见。 
  总之,吴伟业的戏曲创作尽管不是很成功,但他所开创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结构模式,对清代文人传奇产生了很大影响,为稍后《长生殿》、《桃花扇》等历史剧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而《临春阁》、《通天台》杂剧以个人抒怀遣兴为主,结构随意灵活,情节冲突弱化的特点,也对清代杂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清代杂剧最突出的特征

上一页  [1] [2] [3] [4] [5] [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