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浅谈明代中前期程朱理学、八股文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
 |
时间:2010-11-12 11:31:07 来源:不详
|
|
|
【论文关键词】程朱理学;八股丈;丈学创作 【论文摘要】八股文是明代统治者向天下士人灌精程朱理学的主要工具?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为渗透式影响及戏曲、小说等弱势文体向强势文体的主动靠拢与吸收?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明代的官方愈识形态—程朱理学。三者交互作用最终构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特定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生态。
八股文作为明代最重要的科举考试文体,对明代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己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这只是历史实存呈现出的表象,实质上,在其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虽然考试文体对其他文体产生渗透与影响是文学史上常见的现象,如唐代行卷对传奇的影响,宋代经义策论对宋诗的影响等,但是,像八股文这样与官方意识形态结为一体,作用巨大,涉及极广的文体影响却仅明代文学一例。 一、程朱理学与八股文的关系 (一)明代中前期,程朱理学与八股文是八股其形、理学其实、互为表里的一体关系。八股文是作为统治者向天下士人灌输程朱理学的主要载体而登上历史舞台的。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下诏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翌年书成,“上亲序之”,令颁行全国。此举标志程朱理学被正式确立为朱明王朝的治国思想。在这一时期,还发生了两件与士人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一是在学校、科目、荐举、锉举四种“选举之法”,中,科举成为官府选拔人才和士子求得仕进的唯一有效之途。《明史·选举志三》记:“永乐以后,能文之士,率由场屋进以为荣。”“(荐举)久且废不用矣。”冈‘彻,《明史·选举志二》记载,明永乐天顺以后,“非进士不人翰林,非翰林不人内阁。·一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盖科举视前代为盛,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 另一件事是官方指定的八股文考试内容,由明初的兼古注疏转为专宗程朱。《明史·选举志斗记日: 《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注疏不用。其后,《春秋》亦不用张洽《传》,(礼记)只用陈潞《集说》。 从此,“二百余年以此取士,一代令甲在焉”(清四库馆臣评)。 理学大儒丘涪在《大学衍义补》中叙述了上述从明太祖到明成祖八股取士内容的变化,并盛赞明成祖这一尊程朱于一统的举措: 至于有宋潦关闽诸儒者出,然后经旨大明于世。而我列圣又表章之,遂为千古不刊之大典,不易之定论。是以道德一而无歧辙之差,风俗同而无疆界之别,斯世斯民,得以见天地之纯全,识圣贤之至理,享帝王之盛治,一何幸欤! 一个世纪之后的何良俊目睹了这一举措对学风产生的恶劣影响: 太祖时,士子经义皆用注疏,而参以程朱传注。成祖既修《四书)、《五经》《大全》之后,遂悉去汉儒之说,而专以程朱传注为主。夫汉儒去圣人未远,学有专统,其传授岂无所据?况圣人之言广大渊微,岂后世之人单辞片语之所能尽? ,一自程朱之说出,将圣人之言死死说定。学者但据此略加敷衍,凑成八股,便取科第,而不知孔孟之书为何物[1] [2] [3] [4]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