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浅论社会资源之文化软实…
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
简论《红楼梦》中“凤辣…
浅论孔子伦理思想与明清…
浅论孔子伦理思想与明清…
择善而从 不囿古注——…
浅论中国史学文化中的人…
试论《理想国》中伦理思…
浅论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
浅论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
最新热门    
 
浅论《庄子》中的“无言”说及其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时间:2011-11-28 21:13:39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无言与道 无言与辩 无言与意 
  论文摘要:《庄子》的精髓思想之一是“无”,这是与道家直接从世界本原入手,从虚无生出有形的万事万物理念相联系的。而在关于语言文字方面,道家也认为“无言”才是至境,远胜于拘泥于形式的“有言”。在《老子》“不言之教”的理论基础之上,《庄子》进一步发展深化了道家“无言”之说,其主张散见于《庄子》各章节。《庄子》的“无言”说本意是用来阐释道家的哲学理念,但在无意间触及到了语言学中的言意关系问题,又通过与后来的玄、佛思想相互渗透影响,对中国古代[注: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历史-zhongguogudai]文学创作[注:   在这插入文字  在这插入文字-wenxuechuangzuo]及其理论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注重含蓄、自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1 无言与道  
  “道”是老庄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老庄所谓的“道”类似于今天所说的物质运行的普遍规律。由于老庄的“道”透过直观的现象直接深入到抽象的本质、世界的本原,接受者不易被理解、把握,同时也给阐述者带来相当大的难度,所以老庄反复表明“道”的玄妙高深,由此导出了“道”的不可言说性。如《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庄子》:“夫道,窅然难言”,“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可见是“道”的混沌玄虚特征导致了其在语言上的不可表述性。  
  无言还与参悟道之真谛相联系。《庄子》认为言语是外在的,“道”是内在的,用言语来表述“道”是不能完全无障碍的,百分之百全部传达清楚的。如:“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要悟道,就要不能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应透过现象求其本质,有主张顿悟的直觉主义倾向,而顿悟是瞬间的灵光一现,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虽然这样,也不是无道可循的,道家提供的悟道方式是通过“心斋”和“坐忘”的方式达到“虚静”状态。只有形体清虚自守,无情寡欲,心境才能达到澄明空净的境界,才能看清纷繁复杂的世间万物的根本所在。  
  道家认为“道”是一切事物的最初本原和最高支配力量,“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与古人“天人感应”观念紧密联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在用天道解释了自然界的现象后,认为在人道也应遵循天道。既然天道自然而然,成功不居,寂寞无为,人道也应无为自化,顺应自然。在“无为”思想的指导下,《老子》提出“不言之教”,无言实际就是无为的具体做法之一,无为既是无言的原因也是其追求的目标。无为与无言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相互统一一致的。《庄子》“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在“不言之教”方面也有类似论述。如《德充符》中“鲁有兀者王骀”,其弟子与孔子的弟子一样多,而其教育方法则与孔子截然相反。“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这就是教育领域的无为,结果是行之有效的,王骀的弟子们都有所收获。后世将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教育者的示范作用称为“身教”。  
  其实老庄提出“不言之教”的本义并不是针对教育方面的,而是与其“绝圣弃智”、“绝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