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浅论社会资源之文化软实…
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
简论《红楼梦》中“凤辣…
浅论孔子伦理思想与明清…
浅论孔子伦理思想与明清…
择善而从 不囿古注——…
浅论中国史学文化中的人…
试论《理想国》中伦理思…
浅论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
浅论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
最新热门    
 
浅论《庄子》中的“无言”说及其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时间:2011-11-28 21:13:39  来源:不详
学无忧”的观点相联系的,主张抛弃知识与学习,实际是由其虚无主义人生观导向了方法论上的不可知论。也同样有这种极端的倾向:“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甚至说“狗不以善吠为长,人不以善言为贤。”过分贬低语言的必要作用,有些偏激。  
  2 无言与辩  
  春秋战国[注: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时期社会的大动荡掀起了思想领域此起彼伏的论辩风潮,各家学派为了树立自己学说的权威,用尽各种手段,或讲学游历;或著书立说。论辩成为各种思想争胜的主要方式之一。如墨子时的儒、墨攻辩;与庄子几乎同时的孟子对杨朱、墨家的口诛笔伐。在举世争辩不休时,《庄子》却提出了否定论辩的“无言”观点。笔者认为,《庄子》并非是完全否定言辩本身,而是否定不同于己说的诸子之说。表面是否定诸子言辩的现象,实际是否定其言辩的内容。  
  一方面,它认为百家争鸣是聒噪徒劳、肤浅偏执的,争辩终究不及无言高明。这也与道家视角广、立足高的哲学定位有关,总能跳脱出人群,在至高处俯瞰世间一切。在庄子眼中,论辩者丑态百出,十分可笑浅陋。“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众多辩论者“犹一蚤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 
  《庄子》看到了“言”在当时的负面影响,即百家争鸣的弊端:“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认为诸子各持一端,彼此攻击,其实并无绝对的谁对谁错,难以以一家之言论作为一切是非的判断标准。浮辩之辞、华美之言反而掩盖、背离了真理,如同城市夜晚地面上太多刺目的灯光夺去了天上群星原本璀璨的光芒一样。  
  《庄子》还认为纷杂的言辩是导致政治上分裂的原因之一。如:“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乱天下矣。”认为浮夸的言辞会导致人际间的猜疑混乱甚至社会秩序[注: 社会秩序正文  表示社会有序状态或动态平衡的社会学范畴。   中外思想家很早就注意社会秩序的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的“治”,]的混乱。诸子争相立说,最终是为了为分而治之的诸侯所用。各种学说的不同,导致各诸侯国[注: 诸侯国,中文狭义上指中国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zhuhouguo]所实行的治国方针不同,从而出现天下大乱的局面。  
  另一方面,《庄子》对诸子争辩的否定实际又是其树立己说的方式之一。客观上来看,《庄子》也是参与了百家争鸣。因为任何个体都不能完全超越其所处时代的文明发展水平。在庄子时代,思想流派繁杂,要独树一帜是不可能不利用言辩这一途径的。庄子本人就长于论辩,常与其好友惠施展开激烈的哲理论辩。《庄子》中常见到其犀利的辩论机锋,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一节,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庄子可能也意识到这一矛盾,对于自己的言辩之辞,以“齐物”观点轻松带过,“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于我为一。既已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