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通史新义》:融合中西…
经济发展视域下的文化崛…
浅谈翻译理论视域中的文…
杨倩如:史学理论视域下…
文化与旅游:创新融合天…
试析跨文化传播视域中我…
关于文化传播学视域下的…
试析“视网融合”下的电…
媒介生态学视域下的电视…
试析王褒的文学创作及其…
最新热门    
 
视域融合与古文学习

时间:2012-1-10 10:24:19  来源:不详
    众所周知,我国的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许多优秀的文学大家和文学作品都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不朽的艺术魅力流传于世。因此,当很多老师和学生欣赏宏伟的先秦诸子散文,聆听《诗经》、楚辞的动人篇章,朗诵优美的唐诗宋词时,都会久久沉浸于其营造的美好境界中。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们都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学这些古代的东西尤其是那些枯燥的散文有什么用呢?”我认为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质疑,原因有二。一是古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在表达方面与今人有很大差异甚至有些晦涩难懂,所以老师往往要利用相当一部分的课堂时间来讲解字、词、句,疏通全文,而这正是学生认为枯燥,提不起精神去学习的。二是现在的学生都生活在快节奏、实用化的现代社会当中,再加上他们特有的心理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坐下来细细品味几千年前的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或平和淡泊或慷慨悲凉的心境,而是乐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时尚前沿资讯。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中得到启示。
  我们都知道,在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存在着一种似乎不可避免的矛盾:首先,人们不能脱离产生作品的特定历史时代来理解和解释作品;另一方面,我们学习的这些作品又存在于“现时”中,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也不可能决裂于“现在的”时代来理解作品,毕竟我们不是作品创作的同时代人。为了解决这样一个理解上的问题,现代释义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理解者的理解具有一种“历史效应”。“理解、释义在本质上是历史的,……人对过去的、现存的事物的理解不是永恒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所以恢复本义是不可能的,是违背意义本身的。历史上艺术作品的作者与如今的理解者都会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个人性情禀赋等有各自对意义的判断,这种判断他称之为“视域”。而理解的价值就在于视域的融合,解释活动其实是两种视域即解释者的视域和文本视域的对话。解释者只有带着自己的视域进入到所要理解的文本的视域中,才能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达到“视域融合”,在两个视域的遭遇、交融与沟通中反观自身,发现新的意义,获得对自己新的认识。从伽达默尔“视域融合”的理论观念上,我们可以引伸出对文本的解释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对待古代文学作品理解的新的态度。
  首先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喜欢追逐社会热点和时尚前沿,所以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古文与现在流行的某些文化因素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讲《涉江》时,可以先问学生“目前大家中间非常流行,用以形容精神状态的词是什么啊?”学生多会回答“郁闷”、“迷茫”等。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联系到《涉江》这篇文章的作者屈原来进入该课的导入环节,说屈原曾任楚国[注: 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楚国祖先族姓芈,熊氏。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于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的左徒、三闾大夫[注: 三闾大夫战国时期的一个官职名称。-sanlu:dafu]等职。他学识丰富,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主张对内革新政治,对外联齐抗秦[注: 联齐抗秦 是屈原的政治主张之一。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曾辅佐楚怀王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