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通史新义》:融合中西…
经济发展视域下的文化崛…
浅谈翻译理论视域中的文…
杨倩如:史学理论视域下…
文化与旅游:创新融合天…
试析跨文化传播视域中我…
关于文化传播学视域下的…
试析“视网融合”下的电…
媒介生态学视域下的电视…
试析王褒的文学创作及其…
最新热门    
 
视域融合与古文学习

时间:2012-1-10 10:24:19  来源:不详
就像一个钟摆,在得到前的不满足和得到后的厌倦之间来回摇摆。因此,人的一生是痛苦的。也许有同学对此持不同看法,我们课下再做讨论。从学生的反映中,我感觉这样结束《关雎》是成功的。而且通过这样的讲解,我收获了备课过程中不曾拥有的感动。它能使我在课堂当中自然而然地把平时所学、所想融会于对课文的伸发性讲解中,让我更加体会到文学的魅力。文学也许不像化学、物理等学科那样,一旦学成就能很快投入于实践,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对人的影响是缓慢的,耳濡目染的。它会给予你生存的智慧,让你在不自觉间就能品味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使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更加富于诗意。同时,这节课也成了我和学生之间增加彼此[注: 介绍 彼此 :bǐ cǐ 意义 ①那个和这个;双方:不分~ㄧ~互助。②客套话,表示大家一样(常叠用做答话):‘您辛苦啦!’‘~~!’。]友谊的纽带。当我看到他们沉浸于我的讲述,并不时露出会意的微笑时,我感到了当老师的无限满足与幸福。这就让我鼓励自己以后多加努力为学生带来更精彩的课堂,而且他们也表示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给予我进一步的配合,共同把这门课学好。


  从以上可以看出,面对一个跨越历史年代的古老文本,教师和学生都能结合现今的社会文化背景及自身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个性禀赋等形成解释者的视域,并能展开该视域与文本自身视域的对话。对话的结果并不是脱离现实服从于文本的视域,也不是用现时的视域去改变文本。而是师生双方都能从对作品的研读中反观自身,发现新的意义,从中获得新的认识。那么这样一来,课堂的效果就不仅仅局限在那45分钟了,课后的思考和讨论会延续下去。课堂也不单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单方面地获得知识,而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在与作品的对话中扩大视野,丰富生活。在共同的学习中,师生会一起加深对我国古代文学的热爱,从而使我国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能更广泛地存在于现时的人们当中。古文难教,学生厌学的情况也会有所改观。我想,这也许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吧。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