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美女故里有人抢 先贤墓…
为“穿越电视剧”把脉:…
钟敬文先生与中国巧女故…
牛郎织女故事的演变
最新热门    
 
孟姜女故事的流变与地域习俗——以江西广昌“孟戏”为例

时间:2012-5-24 12:09:32  来源:不详
外,甘竹镇大路背一带,还居住着其他几大姓,如魏、姚、罗、谢、李等。每姓每户的中堂上也都题有原始祖的居住地,魏姓为“钜鹿郡”(河北)、姚姓为“平阳郡”(山西)、罗姓为“豫章郡[注: 豫章郡:三国时期的地名 治南昌(即今南昌),原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孙吴划分了几个郡,辖地缩小。-yuzhangjun]”(江西南昌)、谢姓为“陈留郡”(河南)、李姓为“陇西郡”(甘肃)等,说明这几大姓亦多为北方迁来的客住居民。

    以上可以说明一点,广昌甘竹镇是客家氏族的一大聚集区。据姚瑞琪撰《广昌县志》所记载,广昌人口中,已没有土著先民的后裔存在,先秦以来世居广昌的氏族,溯其本源,均为外籍移民,其中中原氏族辗转迁居广昌者尤多 ‘卷 人 ‘人。源流 ’ ’。说明整个广昌县都是客家氏族大聚集区。

    二 曾、刘两家“孟戏\"的源起传说与传承沿革关于广昌“孟戏”的源起,目前尚无学者查找到原始确切的文献记载,只是在民间流行着这样一些传说。

    姚瑞琪在《广昌县志·杂记·奇闻趣事》中记载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甘竹镇舍上村曾子(紫)华素性孝友。其母双目失明,子华嘘寒问暖,端茶捧饭,久而不倦。

    某年春,战乱至,情势险恶,子华背母逃避深山,忽有三员神将自天而降,退乱兵。子华正待拜谢救命之恩,三员神将化作旋风,不知去向,但闻锣鼓之声发自山谷。子华循声四找,竞在一个山崖后面发现二只斗大木箱装满《孟戏》戏本及二十四只大小面具,其中有三只大面具正像杀退追兵的三员神将。他呼喊群众认领,但四周空寂无人。子华将木箱搬出,母亲用手一摸,顿使瞎眼重光。此时,子华认为是神灵相助,这二十四个面具就是《孟戏》中扮演的角色,三元大将即蒙恬、王翦、白起,赐《孟戏》戏箱乃是要他依此演出,以传后世。子华回家,与族人筹建戏班,按戏本和面具分角色排练。从此,赤溪、舍上、黄泥排三地曾姓每年新春时节必演《孟戏》,藉以酬神祭祖,祈年求雨。[ ](《<盂戏)的传说》,Pl。 一 03 )从史料记载我们得知,至少从明初开始(有认为是明永乐年问,有认为是明正统年间),曾氏就已开始唱孟戏,同时三元将军被曾氏家族奉为家神,每年正月十二曾氏族人开锣唱戏,藉以酬神祭祖,为曾氏家族纳祥祈福。

    曾紫华的长子曾圣洙(名以清)在世时,举家由舍溪(舍上)迁入赤溪居住,其后人修建了曾以清公祠,并于其侧修建戏台。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戏台时,将族人曾孔增撰写的关于曾紫华偶拾戏箱、三元将军显灵保佑村人诸事镌刻于木匾上。如今曾以清祠堂和戏台虽都已不复存在,但祠堂原址早被列为县文物保护遗产。木匾在文化大革命时也遗失,可庆幸的是匾文被抄留在族人中。明初曾紫华所拾得的两只戏箱,虽历经了五六百年的沧桑,现也仍完好无损地保存在赤溪村一曾姓家中。现将匾文抄录如下,以作又一例证:赤溪曾以清公祠,同治五年戏台重修捐资花名匾之序(花名略):三元将军盖自宗致公,事亲至孝,素敬神佛,相感而来,其时兵变,流寇扰乱,公因母瞽,负背奔逃,适贼围至,公惟仰天告祝,余无活计,母日勿惧。祥空三神,下拒贼败,他鼠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