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美女故里有人抢 先贤墓…
为“穿越电视剧”把脉:…
钟敬文先生与中国巧女故…
牛郎织女故事的演变
最新热门    
 
孟姜女故事的流变与地域习俗——以江西广昌“孟戏”为例

时间:2012-5-24 12:09:32  来源:不详
21-1850年),由于以宜黄腔为主的乱弹在江西盛行,广昌各地民间戏班纷纷成立,这些戏班盛演乱弹,甘竹曾、刘两家“孟戏”也深受影响,除了唱高腔外,也唱乱弹,成为高腔、乱弹并存的地方大戏。清末民初,高腔戏开始衰落并渐次失传,只有甘竹曾、刘两家“孟戏”保留了下来。建国以后特别是在十年“文革”期间的破“四旧”下,孟戏停止演出,老艺人只能暗中传教“孟戏”。“文革”以后,曾、刘两家“孟戏”再度复苏。赤溪曾氏后裔曾国良、曾卓文,老艺人曾风孙、曾贵云、曾寿文、曾德祺等重新组织曾氏“孟戏”剧团并吸收年轻学员学戏排戏 ,大路背刘家也同样地积极组建剧团并广纳村民排演“孟戏”,一直至今。

    不管是曾家子孙还是刘家子孙,只要是男丁都有学演“孟戏”或担任剧中某角色或参加后场乐队伴奏的责任和义务。就传承方式而言,两家孟戏都是El传心授。曾家“孟戏”按照族规,只传曾姓后人而不外传异姓,只传男而不传女①,且不出村演出。

    近年稍有放宽,规定如若他姓多代在本村居住想学孟戏者,须经曾氏德高望重者担保方可上台演出。

    传承也基本上是在家庭中进行,一般是上一辈扮演什么角色下一辈就接任这个角色。为了使“孟戏”更好地传袭继承,曾家有~套专门供孩童学戏用的儿童戏服。据曾氏“孟戏”剧团老团长曾国梁说,近年来很多角色都由娃娃们来扮演,这些娃娃大的十五六岁,小的才七八岁,至今“孟戏”已传到了第二十六代。相比之下,大路背刘家则没那么严明的规定,早在清康熙年间[注: 个人简介 康熙帝,满族,全名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康熙”为其年号,清朝习惯以年号称呼皇帝。康熙系满清入关后第一皇帝顺治皇帝的第三子,]刘家就请外族人参加演戏n ]‘ ,这是由于刘氏家族人丁一直不旺,所以有甘竹街上的魏、谢、李等姓(均为客家人)来参加演出。刘家“孟戏”开始时也是只传男不传女,后又可以传给女性,并形成即使是远嫁他乡的,如果戏情角色需要也要回大路背参加演出的习俗。

    近些年来,曾、刘两家剧团在经济条件上出现了差异。一方面刘家“孟戏”剧团经常应邀外出上演孟戏、吉庆戏、折子戏或皮簧戏等,挣得一些经费补充给养,另一方面更为主要的是得到了剧团内外各方人士的赞助,所以在表演场所、舞台灯光、道具、服装及化妆等方面都向专业剧团靠拢。而曾家“孟戏”剧团则没有接受像刘家那么多的赞助,故经济条件有限,在表演场所和舞台灯光等方面也稍显逊色。因此,在当地就流传着这样一句土话:“甘竹是个戏窝子,大路背的神气,赤溪村的土气。”三 曾、刘两家“孟戏\"的剧情内容及演出风格赤溪曾家“孟戏”剧本《孟姜女送寒衣》是两夜本,共六十四出,分两个晚上演出。

    其首夜本有三十三出,分别为:一出“打钱”;二出“报台”;三出“排朝”;四出“采花思凡”;五出“许念三济贫”;六出“金星奏朝”;七出“贬下凡尘”;八出“还愿”;九出“遇四郎”;十出“产孟”;十一出“庆寿”;十二出“发愿”;十三出“阿单起病”;十四出“说媒”;十五出“美女观灯”;十六出“发兵”;十七出“打报”;十八出“奏朝”;十九出“起兵大战”;二十出“复命”;二十一出“观花”;二十二出“出榜”;二十三出“议事”;二十四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