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论后周末年的一场政治…
最新热门    
 
论赵蕃行役诗的特点

时间:2013-01-23 12:07:07  来源:不详
尽日如推复如荡,为之成喜不成忧。 (之二十)
去岁重阳事已讹,今年亦复病蹉跎。 明年想见山中集,弟妹团栾黄菊歌。 (之四)
他见到熟悉的仰山和溪流,以为它们都能认识自己这位昔日的老朋友,于是高兴地与它们对话。一句“扁舟载着自由身”,可见诗人兴奋的心情何其高涨。 在归途中,想到从此终于可以与弟妹们团聚一堂了,虽然去年和今年的重阳节已成过去,但来年的重阳节就可以一起登高、赏菊、唱歌了,他心中还是充满期待。

【①该诗后赵蕃自注云:“是日逆风,舟行寸寸而上。”】
四、结语
综上所述,赵蕃行役诗的特点如下:一是数量较多,组诗很多;二是忠实地纪录了诗人的见闻感受,并且把行踪见闻与内心律动浑然融合,意蕴深广;三是丰富的情感内蕴与细腻的抒情笔法有机统一。与上述特点密切联系,笔者还想强调两点:
一是从文学传统的承继与发展角度来看,赵蕃行役诗抒写个人穷愁际遇与凄苦情怀的风格特征,继承了《诗经》行役诗“以哀怨为情感特征,以悲剧性为基调”[12]的审美特质,充溢着悲苦凄凉的意蕴情感。 在数量与内涵上,赵蕃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行役诗,远超抒发旅途快乐的诗作,折射出南宋社会充满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政治情势,这与晚唐行役诗的题材、内容和风格也非常相似。 “晚唐时期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科场腐败,导致出现大量处于漂泊、流离、困窘状态的失意文人,因而涌现大量的羁旅行役诗。 这些诗有的着重再现士人长期淹留客寓中的凄惶苦况,有的重在抒发士人漂泊他乡时的乡关之思,有的体现士人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焦灼和愤慨,有的则表现士人关心时局、感时伤世的现实精神。 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晚唐社会某些层面的真实面貌,特别是身处衰微时世的文人的末世情怀,进而深入体会晚唐诗歌的独特魅力。”[13]同样是抒发衰微时世文人的“末世情怀”,在情感内蕴上,与晚唐时代的诗作相比,赵蕃的行役诗内涵更显丰厚,几乎涵盖了晚唐行役诗人诗作的绝大部分内容,这也正是赵蕃行役诗的社会认识价值所在。
二是从文学创作[注:   在这插入文字  在这插入文字-wenxuechuangzuo]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看,赵蕃行役诗的突出成就,正是对宋代诗歌创作倡导“江山之助”的实践,也与当时的张元干等著名爱国词人“豪迈慷慨、沉郁悲愤”[14]的审美特质相呼应。 山水名胜可以提供作诗的素材,激发诗性灵感,这在两宋时期普遍存在而且具有积极的影响,如黄庭坚认为“诗到随州更老成,江山为助笔纵横”[15],杨万里[注: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调零陵丞。]也说“山中物物是诗题”[16]。 对此,古往今来,众多的文学批评家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断,笔者在此不再赘述,而仅借用周裕锴先生的一段评述表明自己的观点:“就陶冶人格性灵而言,宋人相信自然山川中有一种与人性同构的灵气,因而,游历山川可以吸纳自然界瑰奇壮丽之气与幽深玄渺之超,使人格得以升华,使人性得以净化。”[17]这也应该是赵蕃行役诗的创作目的和审美价值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清文,李志辉.论《诗经》“行役诗”的审美特质[J].学术交流,2003(11):144.
[2]李德辉.客寓意识与唐代文学的漂泊母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6(5):70.
[3]苏轼.南行前集叙[M] / /苏轼.苏东坡全集(卷五十七).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