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写字楼正前方有冲煞,公…
论《无形人》中的文化身…
最新热门    
 
东京无形民俗文化财概貌及其保护经验

时间:2009-9-8 17:38:26  来源:不详
,是从平安时代到室町时代在寺院里举行的法会艺能,里面有舞乐、猿乐、田乐、风流等成分,所以有明显的大陆文化成分,宫城县金成町小迫祭的延年,就是在每年旧历三月三那天演出的,很值得我们将它与大陆现今还存在的民间三月三演艺作一番比较。
神奈川县大矶七夕节,是当地最为古老、最为传统的,可谓日本的“小人节”。节日活动从初五就开始,当地4、5岁到16、7岁的男孩,十几个人为一组,分好组后,大家到组内年龄稍稍大一点的少年家里投宿。初五晚上,男孩们在五色的短册上用毛笔书写星辰的名字、河川的名字,一边祈祷自己写字进步,希望自己漂亮的字能够被天上的牛郎织女喜欢,成为赠给他们这对星神的节日礼物。男孩们还在一起做七夕屉竹。初六早晨,少年们穿浴衣、披挂着绾衣袖的长带,集体到部落的道阻神和井台那里去拜访,用屉竹把那两个地方祓禊干净。傍晚,这些屉竹被束成为“竹神舆”,晚上,少年们便抬着神舆到街上巡街,如同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抬阁”一样,只是,日本式崇拜里是不出偶像的,竹神舆中一如既往空空如也。初七清晨,少年们则抬着神舆往海边走去,年龄大一些的男孩下到海里,紧紧抓着神舆,顺着海浪冲击的方向,游过去,让浪涛把神舆冲走。日本学界认为,大矶七夕至少有这么三个地方非常古老:1、全部由男小孩子参加;2、到井台祓禊,表达一种秋季祓除的思想;3、以屉竹代替神舆,放流于大海,是古老送神的方式。故此,大矶七夕是日本罕见的古老而朴素的七夕节,与同县非常现代豪华的、商业气息浓重的“平冢七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中国浙江温岭有小镇名石塘,流行着一种罕见的七月七“小人节”,数年前被民俗学家发现,陈勤建先生为此专门写作调查报告类论文加以披露,并与台南、高雄七夕祭的比较。 其实,若与日本大矶七夕作比较,问题会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3、大学研究所,东京传统民俗文艺保护的学术保证。
日本大学是很重视民俗学和民俗艺能研究的,东京是日本大学最为集中的地方,大学和博物馆、研究所,是东京及日本全国民俗文艺保护的学术保证。日本大学并不仅仅重视典籍研究,更重视田野调查,各地的民间文艺,几乎没有不在他们调查之列的,几无遗漏。大学还与邻近的神社联手,或大学生参与民俗艺能表演,或神职人员进大学开讲座介绍民俗艺能,对于日本无形文化财的保护和传承,两者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日本早稻田大学戏剧研究所专门有学者研究传统艺能或民俗艺能,本田安次先生是这方面的学术权威。我导师后藤淑先生是他的学生,学术上的后继者。1988年,中国贵州有傩戏方面的学术考察活动,本田先生以90岁的高龄说什么也要亲自来,后来只好哄他说:中国政府不给他签证,因为年龄太大了。而后藤先生那年也已六七十岁,险象环生地上了一次云贵高原。后藤先生的学生广田律子,做到了她太老师没做到、老师只做到一次的事:几十年一如既往地来中国偏远地区考察,并把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拿回研究室做细致研究,还尝试用现代化手段分解动作,作中日间的比较研究,成果轰动中国学界。她现在是神奈川大学教授,领衔一个国家研究项目,是神奈川大学“常民研究所”的骨干。常民,就是民俗学里的一个核心概念。他们不但重视日本本国的调查研究,而且非常重视中国的考古发现、民俗发掘,追根溯源,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学习院大学的陬访春雄先生,也是这方面的领军人物。
另外,东京都每年都举行民俗艺能的展演大会,便于各地民间艺人的交流、竞赛,便于学者们的集中考察,也是一个极为有效的做法。
无形文化财研究不下民间作田野调查是行不通的。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兴未艾的今天,日本学者的精神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三、关于上海民俗演艺的保护与研究的一点思考
中国民俗学之先驱者和启蒙者黄尊宪、梁启超、蒋观云、鲁迅、周作人等,他们的学习和兴趣的培养、从事民俗学的理念、视野、方法、手段,多与日本特别是东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今天,中国的许多民俗学家也有类似的情况,甚至从日本归国者也不在少数。
在最近的两会上,文艺界代表和委员,一致呼吁加快文化立法,保护传统文化,他们指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标识和文化记忆,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背景下,独特的、多样性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立于世界的重心。”他们着急地说:“莫让我们的‘根’日渐枯萎”,提出“发掘、发挥、发扬、发展”的思路 。联想到上海,由于都市化与国际化的进程,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保护更是急需提到议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