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写字楼正前方有冲煞,公…
论《无形人》中的文化身…
最新热门    
 
东京无形民俗文化财概貌及其保护经验

时间:2009-9-8 17:38:26  来源:不详
事日程上来的大事。
学习东京的保护传承经验,我觉得上海应当而且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我们没有像日本那样的神社组织,但我们可以以社区为单位来传承保护,有此民俗演艺传统的地方,当仁不让应该是传承的主体,别的社区也可以有所“移植”。比如说手狮子,理所当然以闵行区的马桥镇为主体,但过去曾经有过类似演艺的地方,应当重新发掘、恢复,趁着老一代还活在世上,要赶快抢救。
二、大学应当并且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大学除了研究而外,应当身体力行也来做点传承的工作。大学生理当了解传统文化、参与保护传统文化,理当到民间去,到社会底层去,与民众一道保护祖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文化建设。大学应当“走出去”,与社区联手做点事,发挥点作用,又要“请进来”,可以认领一两项民俗演艺,“养育”在大学校园里,作为培育大学生国家意识和民族感情的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
三、上海已经有“文化节”了,上海文化节上我们也是看见过民俗文艺节目的,但,我们的文化节为什么不和传统节日挂起钩来?我们有这么多传统节日,在今天,传统节日一般都不太兴旺,我们要重振传统节日文化,为什么不把两者结合起来、一举两得?另外,我们在上海文化节上看到的,有少数民族的民俗演艺,为什么反而没有我们本土的?像手狮子、滚灯,是置于世界民俗演艺之林都毫无愧色的东西,怎么反而我们上海人没有机会看?我们现在的文化节好像没什么主题,请到什么就演什么似的。是不是每年可以有不同的主题,比如弄一个“民俗演艺”年?是不是也可以像东京那样,每年有一个民俗演艺汇演?是不是可以像韩国那样,把中日韩三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狮子舞,汇集到一起来表演?是不是应当走出国门,向世人展示我们民间的文化宝物?
四、加强都市民俗学研究,加强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和民俗学者的队伍建设。
都市民俗学(Urban folklore,又称城市民俗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从英美两国兴起的。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说,是由两个民俗学博士生开创的。他们一个研究街巷里黑人的民间叙事文学,一个撰写工业区民俗研究的论文,获得著名美国民俗学家理查德 多尔逊的好评。从此,越来越多的民俗学者不再死盯着农村和农民,而把眼光投向城市。都市民俗学最初是从历史里为“城市民俗”寻找依据,1968年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召开“城市经验与民间传承”的学术研讨会,1973年在布鲁明顿印第安大学的会议上,正式确立都市民俗学的概念,学者们认为大城市与乡村一样,积聚着深厚的民间文化。日本东京的传统文化表现,早已为西方学者关注,如P.R.多尔1958年就出版了有关书籍《日本的城市生活》。日本的都市民俗学也开展得比较早。宫田登有专著《都市民俗学》传世。
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界也开始关注都市民俗的研究。上海民俗学家徐华龙,提出“泛民俗主义”理念和“泛民俗学”的理论,呼吁重视泛化了的洒落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民俗现象,“这样的民俗只有一个囫囵的外壳,其实质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不能将它称之为原来意义上的民俗,而只能称之为泛民俗。”它们既有“根”的稳定又有“泛”的变化,既是乡村的又是都市的。他还提出了“泛民俗研究”的四个“基本目的”:“为了切入现实的社会生活,为了抢救新的泛民俗文化,为了探索新的理论问题,为了发展传统的民俗学理论。” 徐著作出的实例研究,多是关于都市民俗的,所以“泛民俗学”是一个很有新意的理论开拓,将会对未来的都市民俗学研究发生影响。
上海的都市民俗学怎么进行?上海已经拥有九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号召申报区县级和市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围绕着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不是应该把我们的都市民俗学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了?
学术研究从来都是实践工作的理论支撑,保护实践,一定又会极大地促进学术理论研究的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