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俄罗斯新国家安全战略暗…
墨子的国家起源学说
新版国家标准公共交通标…
国家是什么?
要坚决抵制“军队国家化…
我们中国学哪个国家,就…
京剧——“国粹”,还是…
房价争议:房价跌是国家…
没有一个国家是靠“和平…
究竟什么原因使我们的国…
最新热门    
 
“国家级”公祭黄帝是宗教活动吗?——与葛剑雄先生商榷

时间:2009-9-8 17:39:37  来源:不详
的灵魂仍会在暗中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子孙后代,所以那些有功有德的祖先就被从先祖中突显出来,被称为“祖宗”而成为崇拜的对象。对于中国古代民族来说,祖先崇拜与中国古代特有的血缘根基和农业社会相联系。在当时底下的生产条件和需要群体大规模劳作的生存条件下,宗族无论在耕种和狩猎中,还是在防卫灾害、抗击别的部落进攻中,都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另外,祖先崇拜还有一个因素是每个宗族都需要一个宗族的精神象征以增强宗族的凝聚力,这往往就寄托在来自同一个血脉的祖先身上,“先祖者类之本也”,对同一祖先的崇拜会强化血缘部族的认同感。《礼记·大传》说:“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讲的就是把整个宗族凝聚在一起。

不可否认,祭祖敬祖确实有一定的宗教性。但在春秋战国经过儒家的人文理性化,传统的祖先崇拜变成了一种以人文教化为主导的文化活动。于是,祭祖敬祖的宗教性便只是形式上的,并非祭祀祖先的本质。这方面儒家有许多阐发,以发挥祭礼的政治和伦理作用。

关于祭祀祖先的意义,《礼记·郊特牲》云:“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祭祀“所以报本反始也”,《礼记·祭义》云:“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说明中国人对自然人生本源的基本观念,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情理上的依据。在我们先民看来,自然界给了我们衣食,祖先给了我们生命,所以要报本答恩,报答的方式便是敬天祭祖。中国人很少相信人生命是某种神灵创造的,只是实实在在相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又受父母,以至先祖,这是根本决不能忘记的。祭祖是报本反始之意,不忘我们所自来,报答祖先之恩德,颂扬祖先之功德。这种礼敬是贯彻始终的,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事之以礼属于伦理道德范畴,丧葬和祭祀确实是有宗教性的形式,但是依存和附属于前者的。在儒家看来,人在生前孝敬父母是,即使由于不得已的原因,生前不能尽孝,死后也要通过丧葬和祭祀来表达对父母的恩情。因此,儒家十分强调祭祀的伦理作用,特别是孝:“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又说:“祭者,教之本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礼记·祭统》)“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礼记·坊》)“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致爱故能致丧祭,春秋祭祀之不绝,致思慕之心也。夫祭祀致馈养之道也,死且思慕馈养,况于生而存乎?故曰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大戴礼记·盛德》)中国自古以伦理立国,就集中地反映在“孝”上,这就是“先王以孝治天下”,认为一个家庭的孝道搞好了,忠臣必出孝子门,在家里孝敬父母的人必定在外尊敬君长,所以孝就成为治理天下的基础。《论语·学而》载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就是要尽丧葬之礼,追远就是在祭祀礼仪中要诚敬不伪。这样,通过祭祀,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地进行教化,使民德民风归于纯厚朴素。

《荀子》在《礼论》中也谈到祭祀之礼的人文精神: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

  这是说祭祀之事原本不是以鬼神信仰为核心,而是在于表达思慕之情,忠信爱敬之意,所以荀子说祭祀是“人道”,人道就是祭祀的文化意义之所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