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台灣「五日節」民俗及其意義的流變(一)

时间:2009-9-8 17:50:09  来源:不详
的因素。因此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漢代的很多古籍都有“不舉五月子”的記載。五月初五更是不祥,舊俗在這一天要將未滿周歲的幼兒帶到外婆家躲藏,稱“躲午”,這顯然具有躲避災難的含意。端午節的一系列活動,如沐香湯(以艾葉、菖蒲煮水沐浴)、懸艾(在門首懸掛艾蒿)、纏五色絲(用五色絲線纏於手腕、腳腕上)、掛老虎素(用彩綢縫紮成粽子、辣椒、布老虎等,串以彩線掛於胸前)、飲雄黃酒、掛鍾馗像等等,都以辟邪除祟為主旨。至於龍舟競渡,當是祭神娛神祈獲保佑的一種形式。

由於端午與龍舟競渡有密切的關係,有關龍舟競渡探源相關文獻也不少。一說賽龍舟起源古越族的龍圖騰崇拜(姚正曙、何根海,2000)。

三、臺灣端午節民俗

臺灣端午節相關的習俗非常之多,以下把文獻上可見或是現行的習俗整理紀錄下來,並列表加以分類。參考的文獻主要是各種志書、古文獻以及報紙上的報導,當然也參考學者的研究。綜合這些習俗可分為與植物相關的習俗,與動物相關的習俗,與食物相關的習俗,與辟邪有關的習俗,家內活動相關的習俗,與群體活動相關的習俗,與小孩子有關的習俗,與婦女有關的習俗等。

(1)   懸蒲艾:蒲是菖蒲,種類很多,端午這一天插的都是石菖蒲,葉如韮菜根似湯匙的柄子,可以做菜,也可以做藥。端午節插菖蒲是以蒲葉的形狀似劍,把它稱為「蒲劍」,作為驅邪之用。據說還有一種菖蒲酒,也是端午節飲用[8]。

艾是艾草,台語音為hiann,高二、三公尺,葉長卵形,灰白色,下面長著密毛;花,淡黃色,嫩葉可食用,老葉可以做茶,艾草葉也可拿來作粿,稱作「艾粿」或「草仔粿」。艾草很容易長,溝邊就有。每到端午,會有人販售,鄉間一把才五塊錢。將艾葉用紅紙條環住三處,插在門上,以禳毒氣,而以其形似旗,成為「艾旗」。也有把榕樹葉一起綁著艾草插在門上的情況,俗云:「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即取榕與艾的諧音。《本草綱目》記載,艾葉氣味芬香,能通九竅,灸疾病。

但是端午節懸在門上的植物,不只艾、蒲、榕,還有蒜、桃枝、柳枝及俗稱「火香仙人掌」[9]等植物。有云:「蒜性辛烈,辟邪移,故俗於端午與蒲艾並懸門首」[10],不過這是澎湖與金門的習俗。

(2)    浴苦草:端午日以苦草及苦柱草配上菖蒲、艾蕊、犛薜草等數種草葉混合燒成的水,給兒童洗浴,以防百病。《本草綱目》說,苦草性溫,能去風濕。有謂:「六月薛,端午日,人多取此沃湯沐浴」[11]。也有只用菖蒲、艾草洗澡,先拔下洗淨,放在熱水中,有些人還用午時水作洗澡水,放入蒲艾洗澡,中藥房也有賣乾燥的蒲及艾,供泡水洗澡。《台灣通志》載:『蒺藜子,有三角刺,「本 草」云:風家宜用刺蒺藜,補宜用沙宛蒺藜,乃腎、肝、肺三經之藥.端午采其蔓,煮湯浴身,亦能消風。』[12]這種端午洗浴的習俗,喻洗去晦氣,便可消災。在馬祖,每年吃過端午粽之後,小孩才可去海邊游泳,如果有小孩怕水不敢去游的,大人還得押著孩子去,稱為「洗濯」[13]。

(3)    造塔:這個習俗現在已經沒有了,不過據說:「古來台俗,在於端午節,童子相聚集合瓦片,於路旁製作三五層之小塔作為遊戲。然而近來其風漸漸移至大人,且將此用至於除疫之方法,凡若遇流行疫症,民間平常集合民眾做塔,希望以資消除疫癘」。[14]

(4)  送蚊:這是宜蘭方面的習俗,有云「至午後,焚稻稿一束,薰幃帳,棄諸道旁,名曰送蚊」[15]。又一說稻稿「用楮錢送於道旁」。

(5)  虎子花:虎子花即是月桃花,「五月開花,花黃白色,倒垂,香而濁,端午日摘花,插小兒髻上」[16]。

(6)  龍船花:「龍船花」,即桐花,端午過後,其花盛開,艷紅色成串,俗稱百日紅,花冠筒甚長,形似龍船[17],故稱龍船花(張憲昌,1996:44),內地五月開花,台地長年皆有。

(7)  晒益母草:台灣縣志載:「益母草,葉似艾,夏月節節開花,紅紫色,端午日取之,晒乾,花與叢皆可用,婦人之聖藥」[18]。

(8)  製香囊:香囊是一種香包,台語音為hiung-pang,有時是以五角綢布做成,內包香末(大部分是檀香,具有辟邪驅厲功能)或乾燥花。有時是以各種顏色的布縫製成吉祥的動物如龍、虎、兔、雞、猴、象、獅等,把香包放在裡面,外加刺繡[19]。以一條毛線紮住,讓兒童佩在胸前,有驅邪、逐臭、消毒的作用。這種香囊,似由繭虎和長命縷演變而成,用以辟邪。

(9)  戴繭虎:《金門志》載:「小兒戴繭虎作綵勝[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