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台灣「五日節」民俗及其意義的流變(一)

时间:2009-9-8 17:50:09  来源:不详
蘇、安徽、江西、四川、雲南、廣西各省都有端午競渡的習俗,他認為賽龍舟是一種祭水神的方式,後來演變為祈雨、除瘟、消災、保平安、弔屈原(文崇一,1961:94—104)。

根據黃麗雲調查台灣龍舟賽,在1963-1984年間,共有46個地方舉行,除了台中縣、台中市、嘉義市、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沒有龍舟賽,其餘各縣市都有(黃麗雲,1986:91)。除了這46處之外,台南縣將於今年(2002年)舉行第一屆端午創意龍舟賽,採用魚型竹筏比賽[32]。台東縣則增加一處龍舟賽的地點,即在台東森林公園人工湖舉行[33]。台北市中正橋下的新店溪也有龍舟賽[34]。

「鬥龍舟」,俗稱「扒龍船」,又稱「競渡」。龍舟最精工的用樟木製成,船身全長五丈餘,中央寬四尺五寸,舷高一尺五寸,艫有龍頭,軸有龍尾,兩舷繪畫著彩色的龍麟,鮮豔奪目,可坐水手二十二人,平常不供他用,收藏於廟中,逢初一、十五日,附近居民會去敬拜。

競渡之前,先把龍舟檢視一次,加以修訂,到了五月五日清晨,先拜龍舟,打鼓敲鑼,凡是有競渡職司的人,都要集合在收藏龍舟的寺廟或「龍船厝」,把修訂好的龍舟移到寬曠的地面上,舉行龍舟的儀式,先點線香,插在龍頭上的孔中,大家對龍舟發誓,在競渡時不做不正義的事,並求競渡獲勝。

競渡的場所,或在河、或在海,水面上佈置浮竹或芭蕉桿,桿上插著紅色三角旗,叫「浮旗」。龍船頭插三角旗,叫「龍舌旗」,或長方形的紅旗,叫「龍目旗」。划龍舟的人數相等,有二十四人,有三十二人,船首一人敲鑼,船尾一人把舵,其他划槳。敲鑼在前指揮,和著鑼聲,一槳一槳划,接近終點,敲鑼者把前身伸出船頭搶奪浮竹的錦標。一次賽完,互相交換位置再賽,連賽三回,始定勝負。龍舟競渡傳統上有村與村之間較勁較藝的意思,如有名的宜蘭二龍村之龍舟賽,即是同村的二個庄頭淇武瀾與洲仔尾庄民之競渡,迄今已有一百九十餘年的歷史[35]。

(22)    祭江:每年競渡前後均要舉行隆重儀式,開始時的儀式叫「祭江」,由一隻龍舟在江上焚香禱告並投擲紙錢,祈求神明保佑;結束的儀式叫「謝江」,也要向神禱告,燒化紙錢。但是祭江儀式也有單獨舉行的情況,並不一定要配合龍舟賽。

(23)    石戰:台灣往昔許多地方端午有石戰的習俗,相鄰兩庄互以石頭丟擲,受傷自療,也不會去找對象尋仇。筆者的家鄉南投縣草屯鎮下庄即有此俗。《台灣風俗誌》記載斗六街民在端午節及農曆六月廿六日,到街東雲林溪分兩組相擲石頭爭勝負,據說是為了培養民眾勇氣,同時驅逐瘟疫(片岡嚴著、陳金田譯,1986:603)。屏東縣佳冬鄉端午節也有石戰的習俗,人們相信這天參加石戰,一直到明年的端午節都會平安無事,無病無災。日據時代,警察無法廢除此習,一度把它改為運動會的項目,但後來有一次端午節石戰中,勝利的一方乘勝追擊失敗者的房屋,造成暴亂,於是就廢除了石戰的習俗了。據說屏東縣六堆地區,光緒二十年(1894)前後石戰最盛行,日本據台之後,一再下令禁止,之後才逐漸衰落(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馮作民譯,1984:410-418),現今已無此俗。有關石戰的由來,根據鈴木清一郎的探討,可能源於牧童遊戲,也可能源於患瘧疫者參戰得治;而端午石戰因民間傳說當日療傷草藥特別有效,一塗即好,勝利者又可到戰敗一方的村子吃粽子和酒菜,負方勝方都沒什麼好計較的,石戰主要是在培養戰鬥力(高賢治、馮作民譯,1984:412-415)。

茲將上述各種端午習俗之特性加以分類,可製成表一如下。由表一可見—端午習俗有很多種動物、植物或食物相關,但是臺灣端午習俗主要是家內的習俗活動,由於家內是婦女主要的活動領域,因此端午有很多與婦女相關的習俗。此外,端午習俗有很多為了辟邪而舉行。

表一  台灣端午節習俗特性分類表

習俗名稱

動物相關

植物相關

食物相關

社群活動

家內活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