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台灣「五日節」民俗及其意義的流變(一)

时间:2009-9-8 17:50:09  来源:不详
;  

ˇ

祭江

   

ˇ

   

ˇ

石戰

   

ˇ

   

ˇ

四、端午節的意義及其流變

「禮天地,敬鬼神」為中國重要文化傳統,端午節的習俗也充分體現這樣的傳統。因為禮敬天地,所以能夠體知自然的變化,從而產生順應自然變化的習俗,端午習俗之最終核心的意義,可以從這一點來加以考察。

    端午節亦是五月節,五月在中國的歲時上,正式進入夏天的時候,天氣開始炎熱,人們從溫暖的春天進入炎熱的天氣,自然在適應上會起變化,所以這是一個重要的關口,人們要渡過這一個自然的關口,就要共同來祭祀神靈,祈求佑護,並藉此機會提醒大家做心理上的準備以便適應新的環境變化。因而端午節家家戶戶在門口插著菖蒲、艾草,菖蒲比喻劍,艾草比喻旗,用來禳邪招福,所謂「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便是具有這種象徵意涵(片岡巖著,陳金田譯,1986:602)。

端午節的習俗中也有「敬鬼神」的意義,以划龍舟而言,划龍舟的原始意義是祭祀水中的精靈(水神、龍神),並有巫術意味,驅逐水鬼和邪氣,以促使五穀豐登和地方安寧。五月俗稱毒月,在宗教行為上的表現一方面是祭祀神靈,祈求保佑,另一方面利用巫術的方法驅邪避毒,保健平安。在人身方面的表現;一方面備製藥物以備需要,另一方面喚起社會大眾,提高警覺,以便安然度過時序上的關口。端午節無疑也是漢民族的「衛生節」,這一天家家掛香包、薰艾葉…,進行一次大掃除。

端午節被視為紀念屈原而有的節日,但這不過是過去官方版對端午之意義的詮釋。筆者小學都要讀有關屈原的故事,但這卻不是台灣民間傳統的說法。端午節在台灣被稱為詩人節,其實只是藝文界人士應節日而有一些相關的吟詩活動而已。此與屈原著「離騷」,是一位愛國詩人有直接的關係。據說民國廿七年有一些詩人在中華文化協會聊天談到沒有一個詩人的節日,大家談論中激發出屈原作為詩人代表,而以端午節為「詩人節」也由此開端。之後,每年端午詩人集會慶祝、擊鉢聯吟(洪進鋒,1990:328-329)。迄今,詩人節的活動仍在台灣各地持續舉行,每年有「全國詩人聯吟大會」在端午節舉辦,2001年台中縣長廖永來(他是詩人,筆名莫白),也創辦「首屆台灣端午詩人節」[36]。

    現代的端午節主要仍承續著划龍舟、包粽子、掛香包、插艾草等習俗,其中則以划龍舟和吃粽子為最主要應節的方式。

    現行的划龍舟,在全國各地方都有舉行,其中結合了民間角頭的互相競爭錦標、電視媒體廣告明星的大肆渲染,還有民眾爭相遊覽看賽…,和古老對祖先神靈的追思、對天地時節的崇敬意味已大不相同。我們往往看到每年的端午競渡帶來的垃圾、污染、噪音、勞民傷財等負面的效果。

    不過宜蘭礁溪二龍村,為台灣最早開始划龍舟的地方,它保存有極完整的龍舟競渡過程與儀式,應可加以保存。而新興的冬山河,其每年的端午活動,配合著龍舟競技、民間遊藝的展覽、環境空間設計的搭置,結合各方面的功能特點,使舊有的民俗節日再現現代意義感。

    這幾年的端午節,人們除了划龍舟、吃粽子之外,似乎有忘了端午原有的核心意義。另外,也有一些固有的掛香包、灑雄黃酒、插菖蒲的習俗,慢慢在都市化的空間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民間的民俗遊藝活動,這也不失為端午節增添另種喜氣,只是與過去的五月節的原始意義似已遠去。

五、比較的觀點—代結論

    端午節源自中國,隨著漢民族遷移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