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台灣「五日節」民俗及其意義的流變(一)

时间:2009-9-8 17:50:09  来源:不详

台灣「五日節」民俗及其意義的流變

—兼籲訂端午節為「藥草節」

林美容

台灣人一年的行事曆中,有所謂的一年三節:春節、端午、中秋,這三個節日是大家重視的節日,一般人闔家團圓賀節,公家機關、公司行號,每逢此節,也會有慶祝的活動,單位主管都要給基層的工友額外的賞金[1],各界也會在端午節舉行勞軍的活動[2]。三節當中,端午雖然不是最被重視的節日,但也是被訂為國定假日的民俗節日,該日全國放假一天。由於「划龍舟」的節日特色被官方做為推廣民俗觀光的重點,以及民間「綁肉粽」的習俗依然持續,這個節日在當代台灣民俗中仍然富含意義。

端午節,台灣人稱為「五日節」[3],鄉間也俗稱「肉粽節」,台灣的藝文界則視之為「詩人節」。本文主要探討台灣端午習俗的演變,及其意義的流變,並建議以「藥草節」來重新詮釋端午節在當代的意義。

一、端午時節及其天候

舊曆五月五日,古稱「天中節」,或「端陽」、或「端午」、或「重五」、或「重午」、或「午日」、或「蒲節」等。明清兩代,相沿定為「人」節,以與中元「鬼」節相對稱,官吏每逢此節,咸休飲宴,稱為「賀命」,商賈辦蒲觸鬨飲,叫做「賞節」。

端午為極陽之日,故一名端陽[4]。民國十九年,國府通令改稱「重午節」。以夏正建寅,五月為午月,五日亦稱為午日,由於「月五日五,合天地數」,故稱「重午」。

端午並不是節氣的名稱,在廿四節氣當中,它介於芒種與夏至之間。一說端午節即源起於夏至,夏至是新曆的六月廿一日,是一年當中日照最長的一日,陽氣至極也就是陰氣始盛之時。由於五之數與不祥有關,重五最宜於送不祥,這也是端午最終確定為五月五日的源由(趙東玉,2001:117)。民俗傳說端午之日午時,雞蛋可以立起來,大概是基於對是日中太陽磁力最強的一種認知吧!

農曆五月稱為「蒲月」,意即菖蒲盛開的月份。也因此端午又稱「蒲節」。其實端午時節盛開的花有很多種,以蒲月稱五月,乃因五月中最重要的端午節必懸菖蒲之故。

端午時節,台灣各地多雨,有云:「內地雨水多在三春,台地則多在夏;然北路猶時發時止,獨南路去端午後無日不雨,士人謂之騎秋」。[5]

諺云:「未食端午粽,破裘不肯放」,乃因春夏之交,「乍寒乍燠,不離薄裘,否則成疾」[6],不等端午過後,確定夏至人間,冬衣都還不敢收。又諺云:「五月端午前,風高雨亦連」[7],即是在形容端午之前,「春天後母面」的天候,忽風忽雨,是時也是台灣的梅雨季。

由於端午是處在這種氣候多變,即將陽極而陰的時節,民間認為此時大地多毒氣、邪氣,也因此衍生出各種端午民俗,與對治此邪毒之氣有莫大的關係。

二、端午節的由來

這個節日的由來,最流行的說法是為了弔祭戰國時代楚人屈原。屈原曾為三閭太夫,被楚懷王所賞識,後卻因楚懷王麾下的一班佞臣挑撥是非,而被楚懷王疏離。楚襄王繼位,屈原又被貶謫到江南,他寫許多文章試圖打動楚襄王的心,但是王不為所動。最後,屈原憤世嫉俗,想不開就投汨羅江以身殉國。自此以後,楚國有百姓因婉惜屈原的才華和敬佩其一片忠心,每年在他投水自殉日子,就來弔祭他。

但是研究楚文化的專家文崇一說,端午賽龍舟起源於「弔屈原」是一種附會(文崇一,1961),這是頗有識見的說法。

對於這個節日的由來,也有其他的說法,認為這個節日是古人驅除瘟疫的一種宗教儀式。中國大陸學者劉志雄、楊靜榮(1992:322)即認為端午的真正原因是避邪消災,他們說,“五”(午)是天干中中間的數字,因而被古人認為具有極盛的含意;盛極而衰,因而它又包含著不祥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