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析古今名人八字
曾国藩祖墓葬
曾国藩墓地的风水讲究与…
浅析梁启超故居风水
浅析剑术运动中的美
浅析《左传》中梦境的意…
浅析中国茶文化和法国咖…
浅谈曾国藩对联的古文手…
30年代的流浪作家——艾…
我为伤春心自醉——浅析…
最新热门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时间:2009-8-8 16:35:59  来源:不详
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他以此来告诫儿子无论智慧也好,才技也好皆来自于勤劳艰苦,困知勉行。他还告诫家人,生活要“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
  
  (二)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
  在教育儿子做学问方面,曾国藩可称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导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自古以来,谦虚是中国读书人的传统本色,曾氏也如此,他说:“吾人为学,最要虚心”,㈣这是曾氏最想要告诉儿子的治学之道。曾氏虽满腹经纶,但他非常谦虚,每每在教育子弟如何治学时,从无吹嘘自夸之辞,总是说到自己的不足。如一封家书所说:“余所作古文,黎莼斋钞录颇多,顷渠已照抄一份寄余存稿,此外黎所未钞之文,寥寥无几,尤不可发刻送人。不特篇帙太少,且少壮不克努力,志亢而才不足以副人,刻出适以彰其陋耳。如有知旧劝刻余集者,婉言谢之可也,切嘱切嘱。”曾国藩律己极严,从他不乏谦词的反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克己的苛刻,当其弟弟来信向他请教有关读书事项时,他回信说:“说到此处,兄不胜悔恨,恨早岁不曾用功,如今虽欲教弟,譬盲者而欲导人之迷途也,求其不误难矣。”如此谦虚谨慎,这不正是后辈们学习的榜样吗?
  
  (三)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吾于凡事皆守‘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二语,即养生之道亦然”。“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与我们现在常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同义语,原本说的是一种处世办事的态度,曾氏认为也是养生之道,抱这种态度对待生老病死,可以免去许多烦恼和忧虑,顺其自然,心境平和,就可以健康长寿,这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还告示儿子可借山水花竹来怡养身心,看重自然景物对人的身心的陶冶培植作用,这与他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即追求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在这种境界里,人是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能达到一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境界,这样就可以使心灵免受来自外界的一切痛苦和烦恼的煎熬和折磨,人自然就会身心舒畅,延年益寿。
  
  三、曾氏家教思想的现代意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曾氏家教思想还以其开放性的品质给当代教育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其一,曾氏德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
  曾氏家教思想非常重视指向“德”的人才培养,他认为首先应教会子女如何做人,中国有句古话:“先成人,后成才”,说的就是这一道理。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人”,教育必须高度关注人的发展、人的完善,这应该成为教育始终如一的信仰 ,要立足于它的本体价值和本体功能,要将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人”,“人”是教育这一庞大系统工程要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在这里“人”的意义指向应是“人本思想”中的“人”,教育思想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那么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指向“德”这一教育内容的,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指向“才”,把“德”忽视了,这就本末倒置了。因而造成很多负面效果。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滑坡,高校内出现很多道德沦丧的事件,如作为生命工程科学系的学生马加爵竟如此漠视生命,真是令人震撼,又令人深思。
  曾氏家教还重视培养子女的社会责任感,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虽然在当时来说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旧时代局限性,但我们只要剔除这一在当时看来是不可避免的时代烙印,吸取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就能把这种跨越任何时代跨越任何阶级而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宝贵传统精神元素融入到家庭教育中,使其发扬光大。现代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过分溺爱,造成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取向,他们的为人处事、思维方式都是“个人主义”色彩的,心胸狭隘自私,看待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是个人利益,容不得半点批评,可想而知,这类孩子长大后是不会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什么贡献的。因此我们要从曾氏家教思想中汲取有益成份,这有助于纠正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些不恰当的做法。
  其二,曾氏家教思想昭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
  建设文明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社会要文明,必然要求组成社会的成员(即个体意义上的人)是文明的,社会成员即个体意义上的“人”如何才能达到文明的程度?这就离不开一个文明的家庭氛围的塑造和培养,因为人从出生起就生活在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中,家庭是每个人的人生启蒙之所,也是每个人终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在文明社会、文明人与文明家庭这三种处于不同层次的“文明生态圈”中,家庭文明应是社会文明的本源。因此家庭成为社会文明进程中要解析的一个“源代码”,而家庭文明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从而家庭教育便是社会文明进程中要编译的“源程序”,因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曾氏家教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曾国藩非常重视家教,以他自己广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和超人的智慧对其子女们进行谆谆教诲。这种严格的家教又造就了一个兴盛不已的曾氏家族,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钧、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它给我们当代教育以很大的启发。现代很多人都忽视或是忽略了家庭教育,总认为学校才是孩子受教育的唯一场所,无形中人为地缩小了“教育”这一名词的概念内涵,学校成为培育人才的一个“孤岛”。其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下,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迅速成才。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中首当其冲的还是家庭教育,因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因此我们当代教育应从曾氏家教思想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使良好的家庭教育成为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助推中国教育质量迅速提升。
  其三,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自然万物的生长都需要源源不断的养料供给,教育也需要得到丰富“养料”的滋养,那么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便是当代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营养丰富的“培养基”。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吸取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书本与人生联系起来思考的人,而且他特别善于从中抽取出可以指导人生的信条与经验。这些信条与经验无不反映出他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它是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曾氏对社会人生独特思索的结晶,于是他就用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思想的信条和经验来教育其子女,曾家世代处于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曾氏家教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这也给当代教育以很大的启示。时下校园里的学生,特别是高校的大学生非常缺乏传统文化素养,缺少良好的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和浸染,在当今校园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传统文化思想土壤很贫瘠,学生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很脆弱,因此在疯狂追求物质效益的现代社会,极易造成人的心理失衡,校园自杀、他杀事件屡屡发生,学生整体道德水平下降,一些与大学生身份极不相称的言行,随时可闻,随处可见,尊师之风每况愈下,难怪不少有识之士在强烈呼吁“传统人文思想的回归”。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