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炸出…
美日印军演欲对中国“东…
中国男色的花开花落
中国第一部男色电影
中国仁义的富商从古至今…
网友坦言中国联通WCDMA…
当中国人的谋略演变为耍…
台湾若想得通 中国当局…
中学课文在以极尽妖魔化…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最新热门    
 
浅述中国历代农诗研究的宏观构想

时间:2009-8-8 16:37:50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中国历代农诗;三农诗歌;农诗文化
  [论文内容提要]中国历代以来的农诗研究,目前来说,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尤其关于农业诗、农村诗、农民诗的研究,更是少人问津。通过对中国历代农诗的研究,可以突显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传承我们民族的灿烂文化,有效利用中国文学中的“诗教”传统,实现“三农”的角色转换,走向共同繁荣。
  
  在争奇斗艳的历代诗苑中,各种诗体千家百派,多不胜举,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歌艺术,多少骚人词客留下了千古芬芳的名篇佳作。在这诗丛深处,隐含着一串奇葩,犹如空谷幽兰,少为世人眷顾,这就是——中国历代农诗。所谓“农诗”,指的是中国历代以来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诗歌,即“三农诗歌”。
  
   一、中国历代农诗研究的社会意义
  
   对中国历代以来的农诗研究,目前来说,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文学史上尽管有过“田园诗派”及其诗人诗作,但我认为,那充其量只能算是文人骚客们的闲情逸致。尤其关于农业诗、农村诗、农民诗的研究,更是少人问津。想我泱泱五千年中华文化,向以农业文明著称于世,又以农村兴废彰显国力,更以农民贫富体现国策,竟然少有甚至没有关于此类研究的学人、学术和学庠。这究竟是中华文化的缺失,还是中国文学的缺失,抑或是中国文人的缺失?怎么说都不算过分的。
  基于以上识见,笔者把这一论题定位在“中国历代农诗研究”这一范畴。其意义有三:一是文化意义。通过对中国历代农诗的研究,可以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析出一缕溪流抑或几朵浪花,以之突显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传承我们民族的灿烂文化。二是社会意义。通过对中国历代农诗的研究,可以有效利用中国文学中的“诗教”传统,让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从事“三农”工作的人,实现自身的角色转换,走向共同繁荣。三是政治意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温家宝为总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履新之时即以“三农”为工作重心,实行了一系列的“兴农富民”政策,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抱负和襟怀。在这样的时代和环境下,对中国历代农诗进行研究,可谓是意义非同一般。
  对中国历代农诗进行研究,还有其特殊的价值:一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开放的世界,八面来风,人类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拓展。在“三农”背景下,中华民族将以怎样的姿态参与“地球村”的协作与竞争,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近世以降,中华民族曾经付出过极其惨痛的代价。因此,我们必须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探寻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旋律。二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新世纪一代中国人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完成这一千秋伟业的前提,就是切实认清中国的国情。中国已有十三亿人口,三分之二在农村,农业的产出却不到GDP的三分之一,我们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程度显然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通过对中国历代农诗的研究,来观照我们当前的国情,亦不失为一个具体的参照或鉴戒。三是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作为中国文化一分子的中国历代农诗,是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马克思语),它影响到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甚或将来。正因为如此,中国历代农诗并非只是博物馆的陈列品或图书馆的线装书,它总是会活跃在今天和未来的实践中。每一个有志于为民族未来贡献心智和汗水的炎黄子孙,都需要努力熟悉它、变革它,而学习、研究中国历代农诗,正是培育这种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的最好实践。
  
   二、中国历代农诗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是关于中国农诗的起源,主要从中国农诗的产生、发展、流变三个角度进行论述。
  二是中国农诗的基本概念,包括中国农诗的概念定位、农诗与山水田园诗的异同以及农诗与其他诗体的关系。
  三是中国农诗的文学形态,有农业诗、农村诗、农民诗。
  四是中国农诗的人文特征,有咏农诗、悯农诗、劝农诗。
  五是中国农诗的价值体系,主要从中国农诗的自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论述。
  六是中国农诗的文化精神,主要论证中国农诗的民族性、时代性、人文性。
  七是中国农诗的传播影响,主要论述中国农诗的传播和影响问题。
  八是中国农诗的现代交汇,主要阐述中国农诗的现代意义。

   三、中国历代农诗研究的文化价值
  
   通过对中国农诗的研究,着力廓清中国农诗的民族性、时代性、人文性特征,努力发掘中国农诗的文化意义,这是本论题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二,倡扬中国农诗的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度,农业、农村和农民始终是国脉所系。历代以来的文人山水、田园诗,不能一味的代替农诗,现在应该是还其本来面目的时候了。其三,拓展中国农诗的文学史地位。通过对中国农诗的研究,能够梳理出中国农诗的大体轮廓,在中国诗歌长廊中彰显中国历代农诗的时代特色、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中国历代农诗研究的文化价值也就在于:

  一是填补中国文学史之空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度,农业、农村和农民始终是国脉所系。历代以来的文人山水诗、田园诗,不能一味的代替农诗。通过对中国历代农诗的研究,可以填补中国文学史的一项空白。
  二是还中国农诗应有之文化品格。中华文化向以农业文明著称于世,又以农村兴废彰显国力,更以农民贫富体现国策。通过对中国历代农诗的研究,着力廓清中国农诗的民族性、时代性、人文性特征。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析出一缕溪流抑或几朵浪花,以之突显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传承我们民族的灿烂文化。
  三是为中国农诗争一席文学之地位。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诗歌作品汗牛充栋,浩瀚诗海应有农诗的一席之地。通过对中国历代农诗的研究,可以梳理出中国农诗的大体轮廓,在中国诗歌长廊中彰显中国历代农诗的时代特色、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有效利用中国文学中的“诗教”传统,让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从事“三农”工作的人,实现自身的角色转换,走向共同繁荣。
  四是一种“抢救性发掘”。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却是事实。请看今日之天下:霓虹闪烁,歌舞升平;享乐主义蔚然成风,欲望的气球纷纷飘起;豪华而俗气的酒楼饭馆,正在蚕食绿色的田野和寂静的乡村;日趋激烈的生存竞争和利益摩擦,已然销蚀了人们对农业、农村、农民以及农诗的闲情逸致。历代遗留下来的农诗,不应该在我们这一辈成为渐渐远去的风帆!
  
   四、中国历代农诗研究的基本方法
  
   对中国历代农诗的研究,说到底,还是一个文学批评的过程。它在文学鉴赏的基础上,用文学的理论和美学的观点来研究、分析、评价农诗现象,其研究的基本方法为:
  一是搜集整理研究。利用传统的文献检索方法和现代化的计算机检索手段,将中国历代农诗尽可能多的搜集起来,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一方面可以见出农诗和其他诗作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可以见出农诗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这就类似于“乐府采诗”。
  二是选择吸收消化。将搜集得来的农诗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之后,选择符合需要的,这不能不有一定的标准,也不能不有一定的眼光。这又类似于“孔子删诗”了。
  三是品第开拓创新。经过了搜集、整理、选择之后,还要进一步做出评价。用郭绍虞先生的话说就是“品第”,即品评优劣而定其等级。当年曹丕之于建安七子,就是在这方面开了先河的。这又类似于“曹丕论文”。
  以上既是对中国历代农诗研究的基本思路,也是研究的基本方法。当然,在研究过程中,还可以因时因事制宜,随机应变,灵活把握。
  
  [参考文献]
  [1]霍松林.论白居易的田园诗.全国唐诗讨论会论文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2]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5.
  [3]廖柏昂.历代咏农诗选[M].珠海出版社,1996.
  [4]廖柏昂.历代咏农诗述略[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6,(4).
  [5]邹化政.泥土气息 庄户心声:范成大农村诗浅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8,(2).
  [6]郭杏芳.谈咏农诗和李绅的《悯农》[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