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庄子》新论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
论庄子对人类自由本性的…
庄子文学理论举隅
澄清“小大之辨”,彰显…
俳优与《庄子》的文章风…
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
《庄子》的寓言思维及其…
极端化:《庄子》谲诡怪…
庄子的不哭与哭
最新热门    
 
论庄子美学思想与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的比较研究

时间:2009-8-8 16:37:57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庄子 马尔库塞 新感性 艺术

  【论文摘要】: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无论东西方文化有着多大的差距,在遭遇精神困境方面却往往惊人的相似。人的危机、情怀的危机和艺术的危机引起东西方思想家、哲学家的共同关注。本文从庄子和马尔库塞的审美人生与"真人"、"新人"、"新感性"的培养方式进行比较分析,阐述其异同,指出新感性是一种解放力量,其培养的意义在于重建个人及其所生活的世界,而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即是新感性与艺术的关系。艺术所代表的审美态度成就了另一种生存方式,为实现个人自由和幸福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包兆会《二十世纪<庄子>研究的回顾与反思》⑴中提到,庄子美学研究不尽人意:研究领域过于狭窄,讨论范围一般限定在美学范畴、文艺的社会作用、艺术创作心理、审美传达等几个方面,但仅仅谈这些方面就偏离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研究要创新,就需要新的方法。20世纪以来比较方法在中国逐渐流行,出现了许多中西美学理论比较的著作和文章。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各自理论的全貌、特征,为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对话创造条件。庄子与西方美学史上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广泛的沟通性。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无论东西方文化有着多大的差距,在遭遇精神困境方面却往往惊人的相似,比如面对人的危机、情怀的危机和艺术的危机等等。对这种文化危机,庄子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在"恶"的现实世界,应该如何树立一种充满了内在性、启悟性的自由人生观,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美学理论也涉及到了以上论题。
  
  一、庄子感性的人生美学与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
  
   美学始终是与人的解放学说联系在一起。庄子文论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风格与马尔库塞所提倡的"新感性"理论具有可比性的。庄子和马尔库塞把美学置身于真正具体的基础:让美学关注人的生存、人的条件,而不是那些纯属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庄子以论人生、而不是以论艺术为其文章的基点,马尔库塞也是从关注人类生存的角度提出"新感性"美学理想。"新感性"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批判西方现代文明,发挥人的"新感性"是他的理论大厦,马尔库塞在建立"新感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审美形式理论、艺术自律等美学观点。
   庄子"大巧"、"大乐"、"大美"等超越世俗的感观性概念与"新感性"理论产生的哲学基础、思想渊源相近。庄子和老子一样,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建立在现实人生之上,"道"的形而下便是一种人生体验,庄子认为人被外物所役,为世俗的"巧"、"乐"、"美"所迷惑,以儒家为代表的理性社会制度"仁义礼乐"所约束,社会呈现出单面化的趋向。于是,他要求一种解放,并且是审美的解放。马尔库塞则站在人本主义社会批判哲学的角度,批判现代社会扭曲了人的本质、鼓吹单面化的感性。通过浪漫的行文,庄子的美学思想所透露出的感性是隐在的,那么马尔库塞则明确界定了"新感性"的概念:"新感性,表现着生命本能对攻击性和罪恶的超升,它将在社会的范围内,孕育出充满生命的需求,以消除不公正和苦难;它将构织'生活标准'向更高水平的进化。"⑵这时,技术就会成为艺术,而艺术就会去塑造现实。在技术向艺术转化过程中,新感性是一种实践,马尔库塞甚至激动地认为,"新感性"已成为争取解放的政治斗争中的一种力量,"自由社会建立的前提,就在于与世界的习以为常的经验的决裂,与被肢解的感性决裂"⑶。
   两者的差异在于对感性重视的出发点不同。马尔库塞的美学基本上是从政治目的出发的美学,他热衷"文化革命"这个词。在《审美之维》开篇,马尔库塞便指出"新感性已成为一个政治因素。或许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标识出一个转折点"⑷。相比较而言,庄子崇尚的是艺术人生,从来没有把希望寄托在社会政治制度的改造上面,因为他一直看重个体对生命的珍视和内心的天放修养。
  
  二、自然天放与解除压抑
  
   庄子和马尔库塞与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在于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总是从宇宙、自然的立场出发,而不是人类的立场。庄子和马尔库塞都赞同自然人性论,两者都希望以随顺自如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人效法自然的地方不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情感表达方式的转变。
   解放自然包括以下几点:一、解放人的本性,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感觉;二、解放外部自然环境,即人的实存环境。庄子与马尔库塞对自然的重视有两个原因。一是美的观念与艺术和自然有关;二是他们都对代表理性的"知"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认为人类统治"自傲"、"自是"的自我中心意识使自然成为他在的"对象"而被忽略和压迫了。先秦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⑸。庄子在行文中嘲讽儒墨,主要是针对他们狭隘的认知观念。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的理性,超越了个人,它是一种外在的客观真理,要求人们无条件的服从它的合理性,类似于先秦占主导地位的仁义礼乐标准。我们应该注意,庄子和马尔库塞都不完全否定"知"。庄子认为自然而然的知、不知不觉的知,是知的最高境界;马尔库塞则提到科技发展的进步观,提倡新的理性观念,他借怀海特的话如此表述:"理性的作用,乃是高扬艺术之生命"⑹。
   庄子和马尔库塞分别对远古时代、前技术时代进行了诗情画意地描述,表现了他们对"天放"生活方式的追求。这种"回到"远古时代、前技术时代,并非要人降低到生物水平,使社会性泯灭,而是要求超越特定的社会性限制,在感性自然中达到新感性。这种新感性不只是社会性、理性,而是包容它又超越它并与宇宙同一的积淀感性。庄子的"至德之世",在《马蹄》、《胠箧》、《天地》和《缮性》等篇章中多有描绘。马尔库塞对前技术时代充满由衷向往:"但在这个世界中,人和自然还尚未被当成事物和工具组织起来,就其形式和态势的准则,就其文学和哲学的风格和词汇而言,这种过往的文化表现了一个天地的节奏和内涵:在这个天地中,峡谷与森林、乡村与小店、贵人与恶棍、沙龙与宫廷皆曾为被体验过的现实的一部分。在这种前技术文化的诗文与散文中,搏动着这样一些人的节奏:他们乘游或驾驭着四轮马车,他们有时间并有乐趣去思考、去冥想、去感受、去倾诉。这是一种时过境迁、已被超越的文化,惟有梦幻和孩童般的追忆能唤回它。但是,这种文化,就其某些决定因素看,也是一种后技术文化"⑺。
   从上文可以看出,庄子和马尔库塞都在追寻一种既简单又崇高的人生,他们热爱自然和朴素。在《大宗师》中,颜回认为忘仁义、忘礼乐就很不起了,可仲尼仍让他再多多体会几日,不久他对仲尼说:"回坐忘矣"、"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欣然赞同。在庄子看来,没有刻意才是真正的修炼,远离人间是非、有分就能实现心性的素朴,就是"达之,入于无疵"(《人间世》),达到心斋与坐忘的境界,自然就臻于完美。庄子提倡无用即"大用",无用的极致是忘却。忘记人世间、放下自我,"帝之悬解"(《养生主》)。马尔库塞说:"所有物化皆为一种忘却。忘却过去的痛苦和快乐,就可把人生从压抑人的现实原则中提升出来。反之,追忆又激起了征服苦难和追寻永恒快乐的冲动。"⑻即使庄子和马尔库塞都倡导自然人性论、诗意人生状态和"忘"的方法论,但两人如何培养艺术人生观与"新感性"上还是略有不同。庄子认为现在的问题要当下解决,马尔库塞提出现在的问题在过去解决。庄子的人生大义是,首先要保全生命,其次是提升生命价值、境界。马尔库塞认为,通过回忆、想象、幻想,我们建构起自己的新理性与新感性。艺术和文学的真理存在于幻象之中,在这个梦幻的世界里有人生的奇迹,但这种奇迹终究是悲剧性的,"悲剧的最后、悲剧的结束--它的不可能的解决"⑼。

  三、"至人"与"新人":对世界的重建
  
   培养艺术的人生理想和建构"新感性"最终的落脚点是"人"。庄子的理想人格是能够超脱生死、时间、欲望的"圣人"、"至人"或"真人",马尔库塞则在新感性、新理性的基础上提出"新人"的概念。"所谓理想人格是指在一种人生哲学中能体现人生价值、完成人生目标的人物形象,它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理论宗旨的标榜"⑽。庄子的"至人"都是体道、得道之人,庄子言道不过是为了探讨人生,而至高境界的人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虚幻的,理想的人不仅超脱世俗、超越自身困境,还有一种神秘的气质和形象:"去而上仙,乘彼白云"(《天地》)、"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洹而不能寒"(《齐物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大宗师》)。从社会革命层面来看,马尔库塞的艺术异在性理论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宗旨是企图通过以文学艺术为中心的审美革命来改造人的本能、欲望,消除异化,造就新社会的"新人",实现人类追求的真善美的统一。
  感性即是一种力量。庄子从艺术审美和人生修养出发,描写与众不同的新奇感受,让心灵得到解放。马尔库塞从政治学角度出发,认为"新感性"是一种解放、革命的力量,"新人"是革命"基础的基础",只有"新人"才可以摆脱压抑社会的恶性循环。"新人"的价值取向是与社会规范和体制保持不妥协的批判距离,他用审美和新感性作为武器,反抗现实。在马尔库塞看来,艺术正式通过建立一个想象和虚构的世界向现实提出挑战,艺术是另一种现实,另一种秩序。两者的差异性在于,庄子"至人"的重点是修炼问题,马尔库塞的"新人"代表一场社会革命。林希逸在点评《养生主》时说:"未有世时,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坏"⑾,保持真性情不是纸上文章,而是 "心斋"、"坐忘"达到"虚静"。马尔库塞指出只有在艺术中,即在理想美的处所里,幸福才有可能现实存在。

  "个体性代表了一种否定性"⑿,个体也代表着解放的力量。个体使普遍意义具体化,每个人有其不可替代的命运和地位,艺术作品中蕴藏的感性力量首先是特殊的、个体的内容,然后才传播转移到其他个体中,引起社会的反响。对个体的关注始于对天然本性的珍视,只要是自然赋予的,庄子和马尔库塞就觉得应当给予尊重和保护。关注个体无法比拟的、活生生的状态和兴致,可以开垦出人对生活的构想。人格,就其内在性来看,是个体惟一有保障的财富,是他绝对不会失去的惟一的东西。庄子与马尔库塞从人本论出发,力图证明个体是有价值的,其力量是强大的。这种价值有别于世俗的观念,也有别于破坏性的力量。
  庄子不仅对个体生命珍视,也尊重个体独特的精神。"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在宥》)。特立独行的个体不宥于外物的羁绊,唯有如此才能顺应自如地体验天地万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可以解释为马尔库塞所说的"人正是在最极端的物化的煎熬下,战胜着物化。一旦人成为真正的主体后,便成功地征服了物质"⒀。在《审美之维》中,马尔库塞提到随着技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