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庄子》新论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
论庄子对人类自由本性的…
庄子文学理论举隅
澄清“小大之辨”,彰显…
俳优与《庄子》的文章风…
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
《庄子》的寓言思维及其…
极端化:《庄子》谲诡怪…
庄子的不哭与哭
最新热门    
 
论庄子美学思想与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的比较研究

时间:2009-8-8 16:37:57  来源:不详
术时代的到来,集体的危机将演化为个人的危机,这是每一个人在一体化的技术社会中感到的危机,它不再表现为一个阶级与另一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而直接表现为个人反抗一个抽象的、拥有一整套压抑制度的社会总体。

  四、"帝之悬解"与自由幸福:个人的超脱还是世界的解脱
  
  不被法则与需求左右,人才是自由的。自由就是从现存现实中摆脱出来的自由:当"现实失去其严厉性"⒁和当其必然性变得无足轻重时,人就得到自由与幸福。"帝之悬解"必须通过美学这条路,因为正是美导向自由。庄子的自由源于虚静,对马尔库塞来说,真正具有人性的文明、人类的存在方式是游戏而不是劳苦,人生活在显现而非需求之中,人可以自由地运用自身潜能,超越人间世与自然融合。庄子只有"人间世"和非"人间世"的宇宙意识:强调个人的超脱,认为这个世界是无法拯救的,与马尔库塞不同的是,他对这个世界不抱有太大的希望。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哲学致力于世界的解脱、社会的改造,他总是把个人的改造和世界的改造联系起来,带着悲观与乐观交织的情绪。
  庄子和马尔库塞在为争得个人权益的论说中喜欢用晦涩的概念,创造先知或预言式的风格,某些时候不屑于对自己的观点作出进一步论证,他们代表世界中那些疏远的、不适应的、不满意的知识分子的普遍情绪。可以说"一个时代的焦虑通过他而获得了自身的意识"⒂。无论处于任何时期,人或多或少被异化了,要么陶冶升华,要么死亡绝望。自由和幸福成为乌托邦,"把乌托邦从一种历史性变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乌托邦主义,他就必然走向艺术,因为艺术维护着幻想,它存在的理由就是幻想,它的乌托邦性在于它对现实的否定和超越"⒃ 。马尔库塞更多从幻想的角度来理解艺术的解放意义。即使幻想,也是一种希望。他给自己的评语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伤感主义者,《爱欲与文明》、《单面人》都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在悲愤的基调里,乌托邦主义成为一种艺术至上主义。
   庄子的美学思想和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对这种审美人生的推崇和书写是勿庸置疑的。他们对自由解放的呼吁是热烈的,同时却带着沉痛悲观的情绪。就像前面所说,虽然我们觉得这些境界在现实中难实现,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想象、书写。马尔库塞认为,这才是艺术之所以是艺术的重点。
  
  注释
   ⑴ 包兆会. 《二十世纪<庄子>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艺理论研究》,2003, 2:30-39.
   ⑵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李小兵,译.《审美之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1:99.
   ⑶ 同上,P114.
   ⑷ 同上,P98.
   ⑸ 李泽厚. 《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0),1:265.
   ⑹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李小兵译. 《审美之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1:84.
   ⑺ 同上, P63.
   ⑻ 同上, P237.
   ⑼ 同上,P65.
   ⑽ 李牧恒, 郭道荣.《自事其心--重读庄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3)1:12.
   ⑾ [宋]林希逸. 《庄子鬳斋口义校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3)1:47.
   ⑿([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李小兵译. 《审美之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1:194.
   ⒀ 同上,P26.
   ⒁ 同上,P53.
   ⒂ 程巍.《否定性思维--马尔库塞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9)1:2.
   ⒃[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李小兵译. 《审美之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1:296.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2] 张恒寿. 庄子新探.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3] 张松如, 陈鼓应, 赵明, 张军. 老庄论集. 济南:齐鲁出版社,1987.
   [4] [美]赫伯特o马尔库塞. 黄勇, 薛民,译. 爱欲与文明.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 [美]赫伯特o马尔库塞. 左晓斯, 张宜生, 肖滨, 译. 单面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6] 祥皓. 庄子导读. 成都:巴蜀书社,1988.
   [7] 绍瑾. 庄子与中国美学.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8] 崔大华. 庄学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9] 顾文炳. 庄子思维模式新论. 上海:上海可许社会出版社,1993.
   [10] 李牧恒, 郭道荣. 自事其心--重读庄子.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11] [宋]林希逸. 庄子鬳斋口义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
   [12]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 [美]赫伯特o马尔库塞李小兵译. 审美之维.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 程巍. 否定性思维--马尔库塞思想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5] 李泽厚. 美学三书.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16] 张涅. 庄子解读--流变开放的思想形式. 济南:齐鲁出版社,2003.
   [17] 胡经之主编.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